新闻中心
路径导航: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新闻中心

只为生命的宣言

发表日期:2008-05-23 来源:医务处 作者:吴 薇 本页责编:原驰


       一个宣言,一个承诺,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向前线的白衣天使致敬!
                                   ——本站题记

只为生命的宣言
——敬礼,灾区前线的白衣天使们!

  5.12四川大地震在顷刻间毁灭了我们的家园,但是无法颠覆我们众志成城的信念!

  震后,无数医疗骨干奔赴前线,为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前赴后继。他们的事迹,点点滴滴,无不牵动、感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

  今天,当我坐在后方的办公室,通过电话跟前线的医务人员联系上时,殊知,遥远的电波虽无法详尽再现那里的艰难困苦、无法让我们听见那里的悲惨哭泣、无法让我们看见那里的坚定不移,但请相信,这里简单的记录将是最朴实、最真实的。

  自5月15日接受北京市卫生局下达的紧急赴灾区转送病人任务后,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连夜组建,迅速奔赴灾区。在救援大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该队一行4人,克服物资紧缺困难,优先保证病人所需,安全成功转送病人往返50余次。

  而这是怎样的50余次的往返呢?

  我院急救医学医师王效信、护士张燕、司机于宏、李亚坤一行4人,在17号夜里9点多到达成都后,就马不停蹄的自己卸车、打扫、装车,准备开往绵阳。而这个时候已经是深夜2点多了。夜深人静,当大家都在震后的惊恐中渐渐安睡的时候,他们便又准备出发了。
  一路的小雨泥泞,一路看不见星月的黑夜,当晨曦微露,天空发白的时候,他们,我们的白衣战士便开始了一天紧张的战斗!
  一定安全的转送病人!就为这一句简单的承诺,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的救援小分队要付出多少汗水和泪水。

  每一次,我们的救护车只能转送一个病人,而这些病人又多半是腰椎骨折患者,路途的颠簸是患者们不堪承受的。为了病人的安危,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我们的救护车,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小心翼翼,紧密配合,不敢有丝毫疏忽怠慢,谨慎再谨慎,细致更细致!道路再漫长都减损不了他们始终如一的悉心坚守!
  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腰椎骨折还并有严重心肺疾病,血压一度在80/50mmHG徘徊。为了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减缓路途颠簸的机械刺激,我们的救护车不得不几次停下来。在等待中不停歇的积极纠正、观察其生命体征,稍有平稳便再次上路。就这样,从绵阳到重庆的400公里,变得如此漫长而让我们焦心。如果路途可以平坦一些多好……我们的医护人员却仍旧只是恬淡而满足的笑笑:“能安全送达比什么都好,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些骨折,尤其腰椎骨折的病人,细心一些、耐心一点、慢一点,就是这样啊。”

  “每天能睡上一会儿么?”我以为这样长时间的体力损耗,没有一个及时充足的睡眠补充是根本做不到的。
  “没有固定睡觉时间,一般就是送完病人空车返回途中可以打个盹儿什么的,所以辛苦的是司机,我们还可以打个盹儿。司机们一直都不能停,夜里血压都高了!”王效信的回答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困乏,有的只是满怀对司机同志的歉意和敬意。
  听着这样的回答,内心尽是无语的感动。你们何止一个太辛苦啊!我们如何才能帮到你们,为你们减轻哪怕一点点负担?

  “每天吃饭呢?” 睡眠如此没有保障,那饮食呢?我想这又是一个也许幼稚到可笑的问题。
  电话那头憨笑着,从他们简单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每天他们就一餐。等到一天的病人转送结束后,夜里12点多了,才能有一顿简单的盒饭晚餐。而其它时间,他们永远都是在路上。绵阳、重庆、广原、医院、火车站……我们无法理清这是究竟怎样的往返来回,只知道他们一直都在那里的路上,为特殊病患护航!

  “能和家人联系上么?”我再次试探着小心问了一句,生怕碰痛了远在灾区脆弱的心。然而我又错了,其实脆弱真的不属于他们。电话里依然是王效信幸福的憨笑,他很满足的告诉我,在空车返回途中,还是有机会跟家人联系上的,听听孩子的声音,告诉家里人其实灾区现在很安全。言语中,由衷的宽慰温暖仿佛再次润满他的心田。是啊,只要和家人互道平安,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还想再问些什么,还想再具体了解到一些什么,可是电话那头匆忙间告诉我,没时间了,要赶路……
当电话的盲音在远处的嘈杂声中响起,我们的心情也陷入了一种茫然无措,远方的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慰藉他们——困乏的、疲惫的、我们的白衣战士!

  还要再说些什么?还有什么比他们这样默默的一趟趟转送病人的医疗救援工作更平凡无私?谁都会记得手术台上的千钧一发,谁都会记得抢救床上的十万火急,但是,谁会知道,还有这样一批,永远在艰难的路途中,为接转病人保驾护航的医护天使和司机同志?

  不久,我们又接通了远在眉山的电话。这里有我们干疗肾内专业的两名副主任医师周玉红、张京惠和一名透析专业护士王红燕。我们的红色娘子军在这危急时刻丝毫不让须眉。她们在当天下午接到任务通知后,半小时内集合到位,3小时内便整装完毕,到达机场直飞灾区。
  她们的医疗任务也许更具体一些,专门负责当地医院危重患者的医疗技术指导。但是,她们所作的却远远超出了医疗指导的范畴。

  一名来自汶川的患儿,9个月大小,颅骨、肋骨骨折合并肺不张。当时为了抢救这名弱小的患儿,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疗精英一起为这个小生命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了最佳疗效。这其中包括我们的周大夫、张主任。而在医疗过程结束后,为了寻找孩子的母亲,我们来自各地的医护人员,一起开着救护车,前往汶川震区,不仅寻到了孩子的母亲,而且孩子的母亲同样被解放军战士们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了。又是一个完美的喜极而泣。当人们都在为之欢呼动容时,我们的大夫又辗转到另一片灾区,接诊、宣教……
  四天的时间,我们的大夫接诊千余名患者,而我们的透析护士王红燕奔赴在灾区各地医院,为危重症的透析护理、救助给予最专业而细致的指导帮助……

 

  通话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话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而救治灾区人民热切的心是无限的、无私的……

  还想再多说些什么,但是,真的无需再多说了。挂断电话,我们能做的,只是坚定地不让泪水涌上双眼,让我们向他们致以生命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