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累着,我也快乐着
来源:胸部外科 作者:漆 路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去年五月,我非常荣幸地成为我院选派的奥运医疗志愿者;七月,参加了由120急救中心组织的奥运院前急救培训,初步学习了院前急救的一些知识,了解了救护车的常规流程,外伤包扎以及担架、脊柱板的使用;十月初,我被分在北京奥运三大主馆之一——国家体育馆。

10月中旬,在友谊医院,参加国家体育馆医疗团队第一次全体培训,我们场馆的医疗经理、志愿者经理都给我们做了动员报告,之后的一个月内,在友谊医院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培训,包括:《奥运赛时医疗服务规模》、《赛场损伤急救》、《医疗站医疗物资的使用及管理》、《医疗急救设备心电图、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大型灾害》、《重大事故应急预案》、《脊柱板的使用》等等。11月初,在人民大学礼堂,举行国家体育馆“好运北京”体育赛事志愿者培训大会,进行场馆相关知识培训。
这些培训大多都是在工作日,对于当时在ICU轮转的我来说,经常都是在倒班休息的时候去参加培训,不是下了夜班去培训,就是参加完培训回来上班。
11月中旬,我们来到了刚刚竣工的国家体育馆场馆进行场地培训,熟悉场馆,医疗站的位置,然后,在场地进行现场救治模拟训练。我被分在了比赛场地旁边的医疗点,这是最直接面对运动员的一个医疗点,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个医疗点,因为比赛场地上如果有运动员受伤,我们将是第一个上前救治的医疗人员。

11月21日,我们正式进入场馆。11月28日,在刚刚竣工的国家体育馆举办“好运北京”2007体操、蹦床国际邀请赛正式开赛。此次由二十几个国家数百名运动员参加的国际体育大会是2008年奥运前的实战演习,医疗保障任务艰巨而繁重。国家体育馆医疗团队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为主体,由世纪坛医院、急救中心、铁营医院、首医大等九个单位组成,我们一共39名医疗志愿者,提前一周就开始在场馆进行熟悉场地、演练业务技能、强化英语交流、掌握医疗救治和上报流程等一系列紧张繁重的培训。
我想:作为志愿者,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个人,也代表了医院。我被分在比赛场地医疗点,要比别人更认真的进行比赛前的每一场演习。体操比赛的危险系数很高,中国已经出现过桑兰、王艳这样的悲剧,所以,这次比赛的场馆医疗团队也受到格外注目。尤其是作为随时在场内候命的FOP(场地急救小组)的成员之一,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压力。
体操比赛特别容易颈椎和脊柱受伤,当有人受伤的时侯,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运动员固定颈部,转运到硬脊柱板上,并搬离现场。比赛前的多次反复演习在比赛中发挥了作用。
在11月29日的热身赛中,一位加拿大选手从跳马上摔下后倒地不起,我们所在的场地急救小组四人立即上场进行救助。从选手掉下器械到抬上担架,整个急救过程仅用了4分钟。这件事当天得到了场馆的唯一表扬,也得到了国际体操单项联合会医疗官的夸赞:“医疗布局安排合理,例如,在跳马运动员摔伤后的一系列处理过程中,反应迅速、及时、操作规范,是一支优秀的医疗队伍!”我们的事迹也受到了媒体的注意,《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电视台都来到国家体育馆进行采访,并报道了我们的医疗团队。

在国家体育馆的服务也是辛苦的,每天天不亮我就得从南城的家中出发,冒着冬天的严寒和克服交通的不便,赶往位于北四环外的国家体育馆,每天晚上八、九点种才能从场馆离开,甚至在比赛的几天,每天得十点多才离开场馆。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在生理上绝对是超负荷运转,不过在精神上是愉快的:我参与,我奉献,我累着,但我快乐。在我们团队里还有年龄超过50的高阿姨,资深的主任医师,活泼的大学生们,大家都在奉献着。
整个比赛过程中,我是带了些伤去场馆服务的。在测试赛开始的第一天,凌晨6:00,我们已经从友谊医院出发,赶往国家体育馆了。急救车正常行驶至某路口,突然一辆自行车从路边冲出,与急救车抢道,司机紧急刹车,由于惯性,当时坐在后面抢救车内第一个的我撞在了车厢内的抢救仪器上,右侧额前出现大块血肿,鼻子也流血了,胳膊撞青一大快,手指还擦破两块皮,疼的我眼泪直流,同车人员立即给我冰袋冷敷,清洗伤口,大家建议我回家休息,明天再来,可我是FOP第一急救组人员,我不去就没有人替。于是,一直肿着眼睛,带伤坚持完了整个比赛。在体操比赛完后,国家体育馆的志愿者表彰大会中,我被评为了医疗团队中的服务之星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