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腿痛莫轻视
发表日期:2008-11-18
来源:血管外科 作者:冯亚平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
|
李大爷今年76岁,1年前患了腿痛的毛病,出现小腿怕冷、麻木,并渐渐出现行走时感腿肚酸胀、疼痛,停下休息后症状可缓解。起初李大爷未引起重视,谁知以后症状愈来愈重,最后行走很短距离就感到腿部胀痛,不得不去当地医院就诊,医生给他做了CT检查,发现有腰间盘突出,按照该病治疗了好几个月,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却有所加重,发展到脚踝部发黑溃烂,夜间因足趾疼痛不能正常入睡,痛苦异常。 专家对李大爷的病情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他得的是老年人较常见的一种血管病: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经过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诊断:从腹腔里的大动脉到大腿根部很长的一段血管都基本闭塞了。考虑到他年老体衰,且合并有心脏病,医生为他做了创伤较小的介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手术,术后当晚,李大爷就感到双下肢发热,疼痛消失,2天后就下地活动。经过2周的精心护理,李大爷就顺利康复出院。1月后李大爷来院复诊时,脚踝部的溃烂已完全愈合,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了。
医学上把动脉硬化所导致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导致动脉硬化发病率增高。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已经高达82%,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动脉硬化可以遍及全身各个部位的血管,如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管以及外周动脉。 在外周动脉以腿上的动脉硬化最为常见,腿上的动脉血管一旦因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并引起相关的缺血症状,就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血管病。在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群中,这种血管病的发生率更高,病情发展的更重、更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表现为患侧肢体怕冷、麻木感、小腿抽筋等,以及走路时小腿酸胀、乏力,紧接着会出现行走困难,即行走速度减慢,行走距离缩短,步行一段距离后因小腿的疼痛不得不停下休息(医学上称这种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后出现肢体皮肤苍白、皮肤发凉、肌肉萎缩等。继续加重则会出现足部夜间静息性疼痛,严重影响睡眠等;发展到晚期患肢的动脉完全闭塞,肢体远端由于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可以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形成溃烂。病人往往彻夜难眠,痛不欲生,最终往往导致截肢的后果。 由于这类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患者和医生重视,被漏诊的很多。早期易被误认为腰腿痛、关节炎,有些患者被诊断为缺钙、坐骨神经痛、神经炎等,致使许多患者得不到早期的治疗,而此病一旦进入发展阶段,会迅速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坏疽,治疗颇为困难,不少患者难逃截肢的噩运。 目前医治下肢动脉缺血病的有效办法,仍然是外科手术。手术方法可分为微创血管介入手术和血管搭桥手术。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无需作手术切口,术后恢复快、痛苦小,目前已经适用于绝大多数的ASO病人,尤其是高龄病人、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疗效明显。血管搭桥手术是指利用一段人造血管或自体血管,跨越病变动脉而将近端血液通过搭桥引到远端缺血部位,缓解疼痛,促进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 实践证明,在肢体发生大面积坏死之前,尽早诊断,及时施行正确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目前该类疾病仍有5%左右的截肢率及死亡率,其原因在于本病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那些治疗太晚的严重病人还没有完全的治愈率,辗转来血管外科就诊时,可能已经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所以,老年朋友出现下肢疼痛时切莫轻视而乱用止痛药,建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看是否得了血管病,以便获得早期规范的治疗。
(本页责编:王占荣//MM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