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记忆 ——见证医院复兴之路(一)
来源:人力资源处 作者:王乐宜 本页责编:王占荣,原驰
阅读:
|
随着记忆闸门的拉开,回到1976年7月28日。尽管已经过去32年,唐山大地震中那一幕幕的情景,那日日夜夜的救灾场面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976年7月28日是个炎热的夏日,我正在内科四楼病房值夜班,似乎那晚更加闷热,使人有些透不过气来,夜深人静,窗外传来几声蛐蛐的叫声,稍能缓解有些焦燥的心情。2点30分,闹钟响起,该换班了,我舒了一口气,躺在休息室的床上,渐进梦香。突然,我被惊醒,窗户嘎嘎作响,水池上面的镜子也随之掉下来摔的粉碎。隆隆的声音不断从远处传来,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时正是备战年代,我胡乱想着……,走廊里传来嘈杂的声音,不容多想,我冲出门外。薛老师镇静地告诉我,是地震,3点42分。而后,又果断的决定,让我到楼下照看病人,她留守在四楼病房,安排病人转移。多么无私、无畏、可敬、可爱的老师啊!
医院院子里到处都是病人和家属,院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医护人员也纷纷从家中赶来,投入到抗震疏散安置工作中,大家有序地忙碌着。
上午,医院接到部领导命令,迅速组建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由张国珩任队长,队员由徐瑞恒、徐洪洲、杨振忠、张志杰、陈桂英、陈伟民、王乐宜及三位进修医生组成。我们来不及通知家人,立即随队出发。三天后,内科党支部书记常世辉、护士长唐秀芝去我家,我父母才知道我去了灾区。13点左右,医疗队带着简单的药品及医疗用品,由程海师傅驾驶救护车,冒着大雨,急驰般地驶向灾区。大家拥挤在救护车内狭小的空间,当时并不知道地震灾区灾情的严重,还不时说笑着,但当程师傅用娴熟的技术,沉着冷静地躲避着路面裂开的口子时,我们惊出一身汗,好险啊!车内的气氛也随之凝固,大家的神情逐渐沉重起来。望着车窗外,集结的部队,一辆辆满载解放军战士的军车与我们同行,我们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目的地——丰润铁路医院。当地医院已经搭建了临时棚子,安置了住院病人。我们的任务就是接诊,救治由唐山转移出来的伤员。雨依然下着,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不断的电闪雷鸣,不时的狗咬、驴叫,很是瘆人。我们用绷带捆好鞋子,踏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车站走去。
列车开来,列车的座位上、座位下、行李架及通道上都坐满、躺满了伤员,车箱内的空气令人窒息,他们不停地呻吟着、呼喊着。那痛苦的面容,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带有唐山味的大夫、大夫……的呼救声,至今仍会回响在耳边。不断的余震,使车厢来回摆动,人也随着摇摆,我们已顾及不了许多,马上投入救治。大家寻找着下脚的地方,或站着、或蹲着、或俯身寻找着伤员,为伤员处理伤口、缝合、包扎。伤员太多了,我们不停地忙碌着,汗水湿透了衣服,我抿抿干渴的嘴唇,把仅有的一瓶生理盐水分给几位伤员,又把配发的一小包动物饼干分给几个儿童。当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那一瞬间停止心跳,一个个孩子在那一刻变成孤儿时,泪水夺眶而出,我们含着泪坚持着,坚持着……。口渴、饥饿、闷热、困乏、恐惧随时袭击着我们,丰润铁路医院的领导送来了米饭和咸菜,我都难以下咽,太渴了,难忍的口渴,我不顾一切地想要去喝废弃油桶里的雨水,被同事强行拉住。 | |
|
|
当第二批医疗队到达时,我们得以小歇,困极了,不顾冰冷的水泥地,席地而卧,真是天当被,地当床。在那一夜一天里,我们救治了无数伤员。
在医疗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医疗队在张相生、徐瑞恒两位大夫的指导下,为大量胸腹挤压伤,伴有尿储溜的伤员,采取16号针头针刺膀胱排尿,以简便、快捷的方法缓解伤员的痛苦,而后再安排转移。
还记得当时我和徐洪洲大夫在车站上,遇到一位青年男性伤员,右脚踝骨骨折,伤口已严重感染,恶臭直扑而来,清创时发现蛆在伤口里蠕动,我和徐大夫给他服用2片止痛药后,由徐大夫固定腿部,我用镊子一个个将蛆拉出,清洗创面,消炎包扎。伤员感动至极,拉着我们的手,哇哇大哭。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很不是滋味。
更让人感动的是:陈伟民给我们讲述了她曾遇到的三兄妹,大的年龄也不过7、8岁,小的约有2、3岁,一小碗水在他们兄妹之间相互传递着、谦让着,他们舔着干涩的嘴唇,那最小孩子稚嫩的脸上还挂有泪痕,最后,水谁都没有舍得喝。我们听了都被震撼了,小小年纪,面对灾难,却如此懂事、坚强。真是灾情无情,人有情,亲情的力量胜过饥渴啊。
第二天晚上(7月29日),接到指挥部命令,派医疗小组(7人组成:张国珩、徐洪州、杨振忠、张志杰、陈桂英、陈伟民、王乐宜)深入重灾区唐山机车车辆工厂执行救护、巡诊、防疫任务。在进入唐山灾区的路上,透过车灯的灯光,我们看到无数解放军战士、灾区人民在不停地呼喊着,用自己的双手扒着、挖着、救着。闷热的空气中,一股股尸臭味,让人不寒而栗,恐怖瘆人。
当晚,我们被安排在准备检修的列车车厢内,三人的硬座就是我们的床,余震仍然不断。医疗队分成两个小组,每天早出晚归,踩着废墟、瓦砾,巡诊、送医、送药。雨停了,天气热极了,空气中弥散着尸体腐烂的恶臭味,一眼望去,满目都是倒塌的房屋和一片片正在废墟旁搭建的抗震蓬。如果不是亲自到现场,亲眼看到这一切,真的难以想象,地震灾害带给人民的灾难是多么的惨烈。
我们还经历过一次营救,一天,大家正在吃晚饭,突然有人跑来说:一片废墟中有声音传出。大家放下饭碗随同解放军战士到废墟上叫着、扒着,希望生命奇迹再现,然而,我们的努力没有带来惊喜。
还有我们最可爱、最可敬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日夜不停,不辞辛苦,奋力搜救,清理废墟和遇难者遗体。唐山大地震是建国以来,最大、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没有经验,更没有预案,只能边救灾,边应对发生的状况。为了防止灾后疫情发生,需要把已经掩埋的遇难者遗体重新挖出,集中处理深埋,这是一项何等艰巨、何等危险的任务啊,只有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不顾危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能完成。正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采取了这种措施,灾害后才没有出现任何疫情,灾区人民的健康得以保障。是人民的军队,是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帮助灾区人民渡过了难关,带给人们希望。在此我们向最可爱的人——解放军战士致敬! | |
|
|
在唐山,我们同驻地部队一起吃饭,当时用水极为困难,能保证基本的三餐已经很不容易了,日常用水没有,每天我们只能把毛巾沾湿一点擦一下脸,大家的头发都沾在一起了,当任务完成,返回医院时,我的老师姚绿萍心疼地抱着我哭了。
“人定胜天”是当时战胜自然灾害的口号之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不知所措,面对死亡,他们惊恐不安,但当明白所发生的一切时,灾区人民又抹去泪水,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投入到抗震自救中。我从他们悲凉的脸上看到了坚毅。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灾区人民以坚强的性格、博大的胸怀、勇敢的精神、勤劳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
时至今日,回顾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地面上一辆辆军车运送着救灾物资,天空中一架架飞机空投下救灾干粮,废墟瓦砾旁白衣天使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我深深地感到,如此大的自然灾难,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会有这样感人的场面。
那年代,人们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祖国正处于文革结束后的建设时期,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遇到这样大的自然灾难,经历了现场救护,看到、做到、体会到的,对我日后坚强、自信、豁达、隐忍的性格起到了重大作用,奠定了我做人、做事人生追求的目标。
唐山大地震夺走了24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16万人的重伤,一座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然而,历经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如今,一座美丽、富饶、自信、充满活力的新唐山正巍然屹立在渤海之滨,有机会真想回去看看。
32年前的记忆,至今回想,仿佛又回到了地震当时,心情仍然沉重。随笔记叙,感慨万千,感悟人生,一种经历,一种积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痛苦是激励,美好是幸福,但愿天地、人间和平共处。
(供稿:闻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