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读书感悟

党建园地

永远的罗文精神——读《把信送给加西亚》

来源:宣传中心 作者:原 驰 本页责编:原驰

文章背景及导读

该文发表于1899年,距今已有110年。原文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1EEBDRT HUBBARD)。

110年前的一个夜晚,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了这篇不朽的文章——《把信带给加西亚》。他写作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小小的家庭争论。当时,大家都认为美西战争的英雄是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他的儿子却说,真正的英雄是罗文中尉,理由是:如果他没有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的话,胜利会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哈伯德当即意识到孩子所言极有道理。于是,他当晚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一笔挥就了《把信带给加西亚》这篇文章,想都没有想,就把它刊登在自己主办的《菲力士人》(《PILITINE》)杂志上。

没料到,杂志很快脱销,紧接着,大批定单纷至而来。不久,纽约中心铁路局给哈伯德发来电报,要求将《把信带给加西亚》以书册形式印制并订购10万册。这在当时是一个简直不能想象的数量。因为哈伯德的设备能力有限,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印完,于是,哈伯德就将一部分出让给其它公司去制作。没有想到的是,纽约中心铁路局继续不断订购,竟然连续订购了50多万册。此外,几百家报纸、杂志也竞相转载。《把信带给加西亚》风靡一时!后,又被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内基收入自己的一部书中。

当时,俄罗斯铁道部长正好在美国,他读完这篇文章后,很感兴趣,立即命令将该文翻译成俄文,发给俄罗斯铁路工人,每人一份。之后,这篇文章经由俄罗斯又传到德国,继而传到法国、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中国,传向世界各国。

日俄战争期间,每一个上前线的俄国士兵都人手一册,随身携带。日军从俄国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它一定是一个法宝,于是就把它翻译成了日文。后来,日本天皇下令:所有日本政府官员、每一位公务员、军人乃至平民均须人手一册。

时至今天,《把信带给加西亚》一文仍受推崇。这篇并不算长的文章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的职责精神和成功之道。美国总统布什将这篇文章发给总统办公室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他说“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虽然,这是一篇110年前的文章,并且已经被印刷了无数份,流传到很多国家,被很多人无数次地阅读过,并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民族共同接受,但是我相信:经典不朽,无论今天你是初次阅读还是再次阅读,它一定会让你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让你联想到你今天的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并影响你未来的人格取向。

好吧,现在就让我们暂忘尘嚣,开始读吧!

原文

把信送给加西亚
[]阿尔伯特·哈伯德

在一切有关美西2战争的事件中,有一个人常常从我的记忆中钻出,让我无法忘怀。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在古巴的大山丛林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地点,但是,美国总统麦金莱3必须尽快和他取得联系,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如果有人能够找到加西亚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就是罗文4。”

他们把罗文找来。总统交给他一封总统本人亲笔写给加西亚将军的信,说:“请把他交给加西亚!”

罗文接过信,面对总统,什么也没有问。他把信装进一个油布袋子里,封好,吊在自己的胸口,默默地上了路。

他划着一只小船, 四天之后,在一个夜里,从古巴上了岸,消失在密密的丛林中。又经过了三个星期,他徒步穿越了这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终于把信送给了加西亚。

至于那些细节,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也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也都不是我想说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麦金莱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麽地方?”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他塑像,塑一个不朽的雕像,放到每一个大学里,以表彰他的精神。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并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更是要铸就一种敬业的精神:对于上级的嘱托,立即采取行动,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经离世远去,但现在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加西亚”。

在很多企业中,都会令人惊讶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那里人员众多,但其中多是懒懒散散、无所作为,这些人,要么没有能力,要么不愿专心致志地做好事情。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来做个实验。

你此刻坐在办公室裏,周围有6名自己的职员,你对其中一名说:“请帮我查一下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

那个职员会恭敬地说:“好的,先生。”

然后他就会去执行吗?我敢说他绝对不会,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啊?”

“在哪套百科全书上啊?”

“百科全书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让某某去做呢?”

“他死了吗?”

“为什么要他的生平啊?”

“需不需要我把书找来,你自己查?”

我还敢和你打赌,在你耐心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解释了怎样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原因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去帮他“寻找加西亚”,然后,可能还会回来告诉你,没有这样一个人,根本查不到关于他的资料。当然,这个赌我可能会输,但绝对不会100%输。

现在,如果你很聪明,你就不必再劳心地对你的职员再解释:某某的资料编在什么类,而不在什么类。你会微笑著对他说:“没事的,算了。”然后,自己亲自去查。

这种自觉行动的无能,这种道德上的愚行,这种意志上的薄弱和懒惰,就是人类社会走向崩溃境地的根源。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主地行动、自觉地工作,又怎么能甘心情愿地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工作呢?

乍一看,所有的单位里似乎都有许多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你如果刊登一则广告,招聘一名速记员,而应聘者中,十有八九可能既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连这个位置应该具备什么必要条件都没去考虑。

这种人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吗?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同情,同情那些为了低廉的工资而常年苦作的人,同情那些为了温饱而不得不频繁跳槽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够知道,有些领导常年累月,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促使那些不求上进的职员们勤奋起来;也很少有人知道,有些领导曾经长久而耐心地试图感化和期待那些当他一转身就会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员工能够振奋起来。

每个商店、工厂、企业、单位,都有常规的整顿工作。领导们经常送走那些显然不能对单位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会不断吸收新成员进来。不论业务怎麽繁忙,在单位中,这种淘汰性整顿都在一直进行着,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只有到了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的时候,这种整顿才会显现出较好的效果----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将被屏弃在单位的大门之外,而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只会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极富才学的人,他没有经营企业的能力,对单位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因为他总是固执地怀疑自己的领导在压榨他。他没有经营的能力,却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如果你要他去“把信送给加西亚”,他的回答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去吧!”

当然,我知道像这种道德残缺的人比那些肢体残缺的人更不值得同情。其实,我一直都在关心着另外这样一些人:他们毕生工作都十分努力和认真负责,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响起而停止工作。在他们的努力和勤奋之下,同事的偷懒和投机获得了极好的掩盖,他们当然也为此苦恼而白发徒增,但善良和迂腐又使他们不忍心看到偷懒的同事因为失去工作而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可能如此。但是,就算整个世界变成贫民窟,我也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公道话——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引导众人的力量,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从成功得到了什么呢?除了食物和衣服,其它什么也没有。

我曾经是为了衣食而为别人打工,也曾经当过领导。所以,我深知两种角色的苦乐酸甜。贫穷不是什么优越,也不值得赞美,衣衫褴褛更不值得骄傲,但好象只有它才是根本解决人的懒惰和被动的办法。并非所有的领导都是贪婪的、专横的、压榨职员的,就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一样。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领导在与不在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他们默默地把信接过来,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加西亚的手裏,这种人永远都不会被解雇,同时他们也永远不会为了加薪而罢工。

“文明”就是一如既往寻找这种人的一段长久过程。

这样的人无论有什么愿望都会得以实现。每个城市、乡村,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都需要他们参与其中。世界呼唤这种人——非常需要并且急需——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注释】

1.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1915)美国著名出版家和作家1899年,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在《菲士利人》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强列轰动,这本小册子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全球销量超过8亿册,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畅销的读物之一,列入全球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六名。1908年,阿尔伯特·哈

伯德在《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内容更全面,思想更深刻的商业佳作《双赢规则》,更深入地阐述了主动、自信、敬业、忠诚、勤奋的伟大思想。该书是对《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思想的高度提炼和升华,是作者商业思想最完美的集合;同时,也是一本为人们带来成功与财富的神奇读物。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无数的政府、企业、军队和学校,都将此读物作为公务员、职员、士兵和大学生的培训读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

2.美西战争(又称西美战争;英语:Spanish-American War)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战爭。由于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1898215日),激起美国报刊强烈反响和人民群众的愤怒。327日,美国通过驻西班牙公使,提出要求西班牙在古巴停火和取消集中营法等条件。西班牙为了避免对美作战,于49日宣

布休战。但美国国会发布决议:宣布古巴独立权,要求西班牙撤出古巴,授权总统使用武力,并宣告美国无意兼并古巴。422日,美国海 军封锁古巴港口。“诺希维尔”号军舰捕获到一艘西班牙商船。424日,西班牙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宣战。在古巴,西奧多•罗斯福率第一志願騎兵团(即莽骑兵)节节获胜。美国海军准将乔治•杜威的舰队在马尼拉湾战役中占領马尼拉。海军上将塞韦拉指挥的西班牙加勒比海舰队在古巴圣地亚哥港被美国彻底摧毁。圣地亚哥市向谢夫特将军投降。同时,从香港出发的美国舰队歼灭了驻守在菲律宾马尼拉港的西班牙舰队。两国于1210日在法国巴黎签订《巴黎和約》。根据和约,西班牙全部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給美国,并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把菲律宾的主权转让给美国。

3.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1843129日-1901914日),美国政治家,在1896年击败当时的威廉•詹宁斯•布萊恩当选总统。第25任总统,共和党人。麦金萊曾迫于当时《纽约日报》创办人威廉•赫斯特帶动的激情主义舆论风潮,发动美西战争,占领古巴和菲律宾,镇压菲律宾当地的民族起义运动。他对中国实行门

户开放政策,加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在他的带领下,美国开始了内战后的大规模对外扩张,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在经济方面,他实行金本位制度,使美国经济大大繁荣,被称为「繁荣总统」。1901年,他被无政府主义者里昂•柯佐罗滋枪杀身亡。

4.安德鲁·罗文,美西战争爆发时,任美国陆军中尉。当时,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一个称职的特使去完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美国军情局向总统推荐了安德录·罗文。罗文中尉立即出发,刚开始并没有人随同,直到他秘密潜入古巴岛,那里的爱国者才给他派了几名当地的向导。他在历经艰险后,终于将信送到了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的手中。在送信的整个过程中,罗文中尉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美国陆军司令部因此给他颁发了奖章,并给了他最高的赞誉:“罗文出色的表现是军事战争史哂纳感最具冒险性和最勇敢的事迹。”

【思考题】

1.比较美国美西战争期间的罗文和中国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在现代职业中,罗文精神体现出什么样的职业精神?

(引用来源:《多媒体网络室业务学习材料》,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