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为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名中医纷纷被聘入综合医院工作。北京铁路总医院得风气之先,率先引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专家,如施今墨、蒲辅周、秦伯未等,并由施老先生的嫡传弟子马玉琦大夫组成中医科,随后汇聚了40余位名中医、人才济济,乃全国综合医院之冠,为总院业务及管理奠定了较雄厚扎实的基础。总院等多次筹办全路中医专业会议,中医工作居全国领先地位。
回忆施今墨先生的生平,我们整理了搜集的资料。
1932年春,施今墨先生携同魏建宏、刘肇甄、陈公素诸先生创办华北国医学院,陈宜诚任董事长,施先生任院长,在中央国医馆立案。华北国医学院初建址在北京宣外盆儿胡同,招收学员40名。一年后,因校舍不敷应用,迁至宣内大麻线胡同8号,同年秋成立附属诊所,以解决学生实习基地。1940年,再迁址至宣外西砖胡同36号,我院著名中医科大夫张秀琴是华北国医学院的学生。
时间追溯到1929年2月23日至26日,在当时的“中央卫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障碍草案”,一时全国大哗。全国中医药界于3月17日在上海召开了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代表大会,开始了一系列抗争,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这一斗争使名医施今墨先生深深认识到,中医传统的师徒相授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只有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兴学育人,才是振兴中医的根本。当时先生著文说:“诸君亦知中医于今日,为存亡绝续之秋乎?外见辱于西医,谓气化为荒诞;内见轻于政府,成医界之附庸。今墨数年以前,早已逆知此变。今又隶于卫生行政,更可见吾人之环境,非振兴医术,绝不足以自存。故敢断言:中医之生命,不在官府,不在外人,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当然在乎学校。”
当时的华北国医学院学员必须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经考试合格,方准入学,学制“暂设医科定四年毕业”。当时每年招收一期,每期虽学员不多,建校经费仅靠学费,入不敷出,其余均由施先生诊费补贴。虽然困难重重,但一直坚持至北京解放,历时18年,共招收20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高级人才。
华北国医学院面向社会招生,学员毕业后服务社会,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医教育史上创新模式。
“我是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二届毕业生,1942年入学,1946年毕业,毕业时年仅19岁,以后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60余年。解放后成为北京铁路总医院专家顾问组顾问、主任医师。我今年已82岁,回想当年华北国医学院的学习生活,仍历历在目,倍觉亲切。今年4月,当年同班同学王景武来京,和华北国医学院第十一届毕业生,著名医史文献研究员马继兴还一起聚会,畅谈当年学院生活。”
记得当年,华北国医学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施今墨先生聘请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立志革新,热心中医教育事业的名贤耆宿,如儿科瞿文楼先生,当时被誉为“正统幼科”博学多才,医德高尚;又如曹养舟先生,任教时已80余高龄,他讲授《内经》、《伤寒、金匮》多年,强调“不可读死书,要有所发挥”;古典文学,医史、医古文则聘请四川著名学者刘廷衡,清末举人周介人、计暗修等先生任教;名医赵锡武、朱壶山、杨叔澄、方伯屏、赵炳南、段馥亭、吴彩臣、牛泽华、曹锡诊等都先后在华北国医学院任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国医学院除以中医课为主外,还设有生理、解剖、病理、传染病、细菌学等西医课程。中西课程之比例,大约为7比3。当年曾在学院教授过西医课程、原解放军301总院院长姜泗长教授曾说:“几十年前施先生就提倡中西医结合,在艰苦条件下兴办教育,实在是难能可贵。”
虽然华北国医学院是中医高等教育学府,但并无先例可循。于是施今墨先生事必躬亲,首先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董事会、学则、学年、办事细则以及教务会议规程,聘请教师规约,职员办事通则等等,颇为详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施先生当时就注意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将来走向社会的准医生们,提出了《医戒十二条》,这第一条就是:医之为业,为人而非为己也,故不可耽安逸,不可邀名利,但以救人为本务,除保存人之性命,治疗人之疾病,解除人之痛苦外,更无所事事;第二条则是:医者以治病为务,故当但见病人,不当以其富贵贫贱而有所歧视。贫贱人双行之泪,不让富贵人一握之金也。愿深思之……
短短十二条戒文,为医生提出了清规戒律。要求医生要以人道为怀,视名利为粪土,救死扶伤为己任。正是由于华北国医学院贯彻了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方针,所以培养出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医界的栋梁之才,例如原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哈荔田;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长、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祝谌予;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中医专家、北京医院国宝级专家李辅仁;原中医杂志总编、中医研究院专家董德懋;原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主任翟济生;中医科学院驰名中外医史文献专家马继兴研究员;原贵州中医学院院长、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袁家玑;原北京第四医院中医专家索延昌;原崇文中医医院著名妇科中医专家李德衔;原北京铁路医院中医专家马玉琦、周燕麟。一句话,建国初期,北京各大医院的中医科,几乎都有华北国医学院的毕业生。
华北国医学院以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光辉业绩,开创了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崭新一页。
1953年,施今墨先生在中南海接受周恩来总理接见,中肯地提出心中的愿望:建议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学院……得到周总理的首肯,为新中国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周总理在接见时指出:“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让西方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施老在中医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但他为人严谨、谦恭,授徒严格、认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尊重西医,接纳新知,是近代中医的领袖人物之一。
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确实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整理他们的临床经验并将其继承下来是公认的科研工作,也是我们铁路总医院后来的接班人应尽的义务。
参考资料:《北京广播电视报》茶余饭后话北京——施今墨、《北京晚报》、《杏林霜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