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读书感悟

党建园地

《不要回头》带你坐现实与幻象的过山车

来源:宣传中心 作者:闻 卓 本页责编:李春慧,原驰
 

一向喜欢在较为安闲的时间看些文艺片。一是比较有空捉摸下生活,二是打发无聊的时光,让自己显得还有那么点品味的样子。

《不要回头》这部片子中首先吸引人的是两位女主角(或者说一位女主角精神世界的两面)的扮演者——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相信这两个名字就可以带来一大群男性拥趸,但是我相信其中大多数人难以卒观,有不少人是以快进的方式结束观影的吧?然后撇下一句,什么神经病片子啊?一个普通故事被一个被称为天才的女导演玛丽娜德范剪裁得凌乱无序,又显得莫名惊悚。


如果有人没有看懂,估计是过分关注细节了——那是导演设下的圈套。其实,叙事无非是倒叙和插叙。若把影片的时间倒过来,再整理下时序,就没那么难理解了。正确的时间顺序是:童年(发生车祸时)——成年后感觉家庭和工作压力袭来(影片开始阶段)——找寻记忆(回意大利的旅程)。

“莫妮卡”童年有个小妹妹“苏菲”,她们在一次车祸中生死相隔。“莫妮卡”对这段记忆无法释怀,尽管被养母从意大利带到了法国,却还是不能分清现实与记忆,造成了人格的分。“莫妮卡”一直将自己作为“苏菲”来看待,尽管在世界上所有人看来,她是“莫妮卡”,但是她自己却从来都是“苏菲”。直到生活的纠葛和工作的繁琐与精神世界的混乱产生了化学作用,“莫妮卡”才渐渐从幻觉中苏醒。她明白了自己不是“苏菲”,而她刻意营造了十几、二十年的“苏菲”的世界逐渐崩溃。幻化的家庭情境、想象出的母亲和丈夫的面貌都恢复了正常,而自己的精神世界仍有些滞留。影片主要的时间就是反映主人公这段产生变化的过程。

最终,她不顾一切地踏上了既可以叫做“恢复记忆”,也可以叫做“抹去记忆”之旅。恢复“莫妮卡”的记忆,抹去“苏菲”的记忆。在意大利,一切都清晰起来,那些“苏菲”世界的人物、事物被证明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于是,小“莫妮卡”从过去走了回来,而大“苏菲”从现实走回了回忆。现实的“莫妮卡”回到了现实的世界,而精神领域中的“苏菲”被“莫妮卡”接受并且剪除了混乱。她最后,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莫妮卡”。她一直都是“莫妮卡”,是记忆这个魔鬼变化出了精神的幻觉。然而,记忆的魔鬼其实也是爱的执着。不相信死亡,不接受灾难的降临,宁愿把自己扭曲,不愿让深爱的人离去,难道不是爱的执着吗?待到醒来已匆匆多年。

或许导演还是想用这种异常别扭的角度让我们感受这爱的执着有多痛苦,这记忆的魔鬼有多恐怖。我们也确实可以想象,如果只是一种顺序的讲故事,能不能把故事讲得如此离奇和深切呢?绝对不可能。我们把思维拧起来适应影片的过程,像是跟着主人公一起玩了一把现实、记忆、幻想之间往复的过山车,的确带来了不同的感受。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有时也会像主人公那样身不由己呢?做一个人,总不能摆脱那些怨憎恚、爱别离。莫要将那些执着带到很多很多年以后,或许那时已经皓首白头。

(编者按:本文栏目旨在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文章中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