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百姓爱心故事”征文
200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天,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来了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只见她双手托着一面锦旗,不停的颤抖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要把这面锦旗送给你们!我要感谢你们的领导!感谢你们的医生和护士!”
这位老人是前几天刚出院的梁老的老伴,一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三点多钟,老伴醒来用力推了推梁老,发现他不能说话了、左侧肢体也不能活动,这可把老伴吓坏了,顿时她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当她略微镇定了一会后,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拨打120急救电话。凌晨四点多钟,老人被送进了我院急诊室,接诊的住院总医生卢欣经问诊查体之后,立即给患者进行CT检查,报告显示急性脑梗死,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立即给老人溶栓。
在神经内科有一只技术过硬的溶栓队伍,他们日夜工作在病房内。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几分钟后,他们就来到患者的身边,“进导管室,立即行动脉溶栓!”赵星辉医生果断地说。随后,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药物缓慢地注入体内,梁老左侧偏瘫的肢体慢慢地能动了,整个溶栓小组成员们的脸上露出了激动的微笑。这时候,东方已经冉冉升起,他们经过简单的休整后,又投入到了白天的紧张工作。这是一支敬业、乐群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不图名、不图利,只要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就是最大的满足。
由于梁老年龄较大,身体又虚弱,溶栓后就住进了监护室,接下来的日子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梁老病情一度急转直下,甚至几次都出现了生命危险,最重的一次是一个寒冷的深夜,梁老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血氧降到了80%以下,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在这紧急时刻,护士们没有一刻松懈,为老人输液、抽血、翻身、拍背、吸痰、口腔护理、监测生命征的变化,用她们的实际行动呵护着老人的生命,渐渐地老人苏醒了。
梁老每天躺在床上的时间较长,护士们每天除了为他进行全身的清洁、喂水、喂饭、翻身、拍背、接大小便、康复锻炼之外,还耐心细致地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树立信心,一定要从床上站起来。如今,老人已经甩开了拐杖,徒步走得很好了,是我们的医护人员帮助他创造了奇迹。
在这个爱心团队里,有着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她不辞劳苦、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她就是我们的护士长姚济荣同志。她是一位高年资护士长,她带领我们改变了以前病房脏、乱、差的局面,营造了一个团结、向上的护理团队;重视基础质量的提高,多年来她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我们看来,她的心里只有病人。她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在科里是最好的,每当我们遇到护理难题时,她都会给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每当护士们心里有解不开的结了,她就会和他们拉家常,讲道理;每当有疑难危重病人时,她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病房,抢救处理危重病人,在她的领导下护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
她是患者家属信得过的护士长,多年来她一直为家庭病房患者提供服务指导。一位老人,因患脑血管病后遗症,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鼻饲,家属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唯恐有什么闪失,对护士的操作近乎于苛刻,尤其是为患者插鼻饲,他只信任护士长,不放心其他护士的操作。寒来暑往,5年过去了,每当一个电话打来,她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亲自到病人家中解决困难。
一天傍晚下班后,患者的胃管又脱出了,患者呛咳的十分厉害,插管很不顺利,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护士长小心翼翼的随着患者的呼吸缓慢地送管,当插管成功后,她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护士长长期以来细致入微的工作,得到了家属的高度赞扬,本来出院时还存在着许多不满情绪,最后,在护士长的努力下,终究都得到了化解。这是辛勤的汗水和完美的人格所换来的。
作为一名护士,她非常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牢记“救死扶伤”这个神圣的天职,对病人倾注了无私的爱。但同时也希望做一个贤妻、良母、孝女。然而,为了病人她不得不牺牲许多,放弃许多,她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给了病人,却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老人和孩子。
记得“非典”那一年,医院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作为护士长,她每天穿梭在病房里,把“非典”防控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早来晚走,忘记了整天锁在家中的儿子,生活上无人照料,学习上无人辅导,至今提起来,她还满怀愧疚之情。
天道酬勤,姚济荣护士长多年来为了科室能健康有序发展、为病人能早日康复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今天,她收获到了沉甸甸的果实,那就是她心中的那种对社会、对病人、对同志的广褒的大爱精神在神经内科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她的感召下,神经内科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每一个住院的病人都能亲身感受得到这里的浓浓暖意、款款真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殷殷期望,而全力抢救、辛勤付出换来了病人的健康痊愈,还有无限的感激。医患之间的真情,让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暖意涌动。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