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华血脉的流传
来源:挂号收费处 作者:王 晋 本页责编:高璐,原驰
阅读:
|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时至今日,在国人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版本,人们最热衷和推崇的是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而今这个节日对我们大家又有了自己的意义,“怀旧”、“传思”。这是一个与家人欢聚的日子。这一天,家家都飘出粽子的香味。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粽子就是最简单的让我们与这个古老的节日相容的连接点。一家人坐在一起,听听老人说说关于端午的传说,讲讲过去的往事,也不为一件惬意的事情。随着长辈娓娓道来,我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个重要的节日。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2007年提议,2008年通过并执行,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国家的法定假日从原来的10天改为到11天。从五一长假消减两天,挤兑给清明、端午,又新增一天给中秋。政府减少了阳历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假期,添加了农历民间节假日,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家的假期改革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及情怀。由此可见,国家不仅重视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的节日情感,同时也兼顾了深情浪漫的民俗民风。
国家的发展要立足于对历史的斟酌、尊重、延续与品味。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这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血脉的延续。
(荐稿:张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