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园地
路径导航: 首页 >>党建园地 >>读书感悟

党建园地

【乐阅读】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院第六届“点亮美丽人生”全员乐阅读读后感

来源:内科第一党支部 本页责编:王占荣,左彦

作者塔拉是这样一个大山女孩:童年在垃圾场度过,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在父亲偏执的控制下,不上学,不就医,便是父亲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甚至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意志也成了父亲眼中的恶魔。直到她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获得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像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作者丝毫提不起热情。因为曾经的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已经在内心里腐烂。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却也让作者沉思,教育到底是什么?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都真的很想学习,而且当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位学霸,我们会请求他告诉我们如何学习。但如果我们真的是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哪怕请一位博士导师24小时监督,我们也是一无所获。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思考,也不能强制他们学习。教育从来不是一种强迫的填鸭式灌输,更不是一种每天不经思考就要做的训练。教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内心焦虑不安时,随处寻找一切可填补内心空虚的主动力量。

教育究竟在学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困惑于自己从一个起点仿佛又回到了另外一个起点。在捡起一样东西的同时,又丢下了另外一样。其实教育只是一个自我发现、培养自我意识和想法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能立即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喜欢的。正是这种不断的试错,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坚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在未来的路上,当偏激、狭隘甚至不公平,发生在自己身上,它让我们拥有了不同的视角和自信心,能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方式站起来捍卫自己。教育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培训,而是广义上的自我创造。如果教育教会了我如何做对一道题,我想它不会达到那样的效果。

发现自我,本身也是一个发现他人不同的过程。任何一个拥有多种不同视角的人都不太可能拥有一模一样的世界观。不管是在非常保守还是非常自由的环境中长大的,这都是事实。教育在鼓励自我认知的同时,就意味着尊重个体的差异,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更多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教育使我们思想拓展,同理心深化,视野开阔。接受教育,就是为了不要让教育僵化成傲慢,让偏见变得更顽固。因此,我们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想法。

教育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让人们相信存在更好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相信我们可以过上与以往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体会我们从未体会过的感受。那些追逐成绩的感人故事,那些闪耀的身份标签,从来不曾真正打动我们。触动我们的恰恰是那个平凡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