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撷英
路径导航: 首页 >>往事撷英 >>回忆感言

回忆感言

拉贝日记

来源:院志续写专班 作者:我院原宣传中心闻卓 本页责编:王占荣,张洁

我们这里说的拉贝并非抗日战争中拯救了20余万中国人,有着“中国版辛德勒”的德国友人,而是位于非洲西岸几内亚的一个有着24万人口的小城市。这里发生着与约翰·拉贝救助中国人民同样伟大的、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故事。

认识他是从开始读他的拉贝日记开始的。

……

“作为点长,必须考虑多些,我们这里没有任何中资机构可以依靠,一切事情只能靠我们自己。”

“今天是动乱第四天,首都为总统孔戴举行葬礼。上午10:30,医院来救护车接我去医院急诊手术,沿途商店有三分之一已开张,但路上行人及车辆稀少。”

……

“三个月来门诊总工作量100余人次(因原有当地的普外大夫另出门诊),每天参加病房查房,三个月来共计开展了23台手术:包括阑尾切除、局麻腹股沟修补、腹膜后巨大囊肿摘除、腹壁巨大修补、乙状结肠切除、肠绞窄小肠部分切除等均获成功,获得患者及医护人员好评。”

……

“当我术后的病人出院前跪在地上,请求我收下5000几朗(约7元人民币),并恳求说:‘这不是钱,只是一点心意’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人的承认,体现出了中国医生的价值。”

……

“我们这里虽然只有四个人,但我们也拥有我们自己的翻译(我)和厨师(彭洪),我现在基本上已摆脱了开始时对电子词典的依赖,不能说出口成章吧,但日常交往时对答如流还是能做到的。”

……

“已连续三个周末医院派车接我去医院急诊手术。还好现在已将原术后切口感染率由90%降到了20%,我也规定阑尾炎及局麻修补病人住院时间分别为三至四天(原来因切口感染经常住院二至三周),为当地贫穷的人们节省了费用。”

……

“为了大家能都有一个良好的身体,我每天带领大家晨起跑步,周末也从未间断。现在晨起跑步时都偏冷,前一段时间气温变化较大时大家都或多或少有些感冒发烧,但很快就过去了。”

……

“这里旱季蔬菜较少,也就土豆、洋葱、圆白菜等几种,鸡蛋、牛肉还是很多。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我一般周末带领大家到周围的大学、村庄转转。上周末带大家去了拉贝屠宰场,买回了一些牛、牛肚、牛心、牛尾什么的,加上冰柜里原有十一从首都带回的猪肉和鱼、蟹之类的,上周总队又送来了两大袋面粉,足够两三个月的伙食。生活上大家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已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集体。基本上都是彭洪主厨,我负责面点。”

……

“原本趾高气扬的当地普外大夫(已54岁)现如今每次术后都对我敬佩地感谢半天,因在拉贝医院外科大夫是最牛的,这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只要你手术做得好,什么都好说。和医院院长(亦是普外大夫出身,以前在首都和中国医生学习过外科操作)一起做了三台较大手术后,现如今已是不错的朋友关系,我曾多次把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术后感染率太高,术后治疗上的失误等)向他反映,他也比较重视,现在已规定所有普外门诊病人都由导诊护士带到我办公室由我诊治,原普外科大夫只负责查房和配合我手术。”

……

赵爱民大夫在拉贝坚持记录每天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作为中国援助几内亚医疗队医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白求恩精神的真谛。

08年初,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到上级指示08年8月份将向几内亚派遣第二十一批援外医疗队,将在非洲工作两年。医院随即组建医疗队,名单上并没有赵爱民的名字。赵大夫是北京世纪坛医院普外科一名普通的副主任医师,他得知这项光荣的任务时,主动请缨,不只一次找到院领导谈话,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最终,他被委派为几内亚拉贝地区援外医疗分队分队长,带领皮科、针灸科耳鼻喉科的另外三名医生开始了艰苦的援外医生生涯。

一年多的时间里,赵爱民大夫已经为拉贝的非洲兄弟做了数百例(包括肠切除、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后腹膜肿物切除、甲状腺切除等中型以上手术几十例)的手术,未发生一例因为医生的责任事故。所有手术均是在手术器械匮乏的情况下完成的(只有两三把止血钳、一把直剪、一把针持、一把手术刀,相当于国内的静脉切开包器械),且有一半手术是在电筒照射下完成。现已将所有修补改为局麻完成(拉贝是高发区,每月均完成修补手术10余例),并开展了胃大部切、局麻甲状腺全切、胆囊切除等据说是拉贝地区首例的手术。针对这里小儿脐发病较高的特点,想出了一种腹壁无痕脐修补法,即将大规模应用于临床。

几内亚的艾滋病感染率高达13%。当有人问他,赵大夫这里的艾滋病人这么多,你做那么多手术,不怕感染艾滋病吗?他这样答道,“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为我是一名中国医生而骄傲。到如今我的手指手术中已被扎破过几次,每次都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既然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就不要去想它。如果万一这两年间我因手术感染了艾滋,也没什么,我已经考虑得很清楚:希望能在这里继续工作来度过我的余生,希望能继续服务于这里贫穷而善良的人民(拉贝医院现就有三名职工是艾滋病患者)。”

在拉贝期间,赵爱民所面对的困难远不止缺少医疗器材、药物那么简单。几内亚是个战火纷繁的国度,安全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大夫便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大家先后拜访了大区司令、大区区长、邮电局局长、供电局局长等拉贝军政机关首脑,向他们申明工作性质,以保证大家的安全。几内亚说的是法语,他努力学习法语,为与患者的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当地人人相处融洽,不但为几内亚人民解除了身体上的痛苦,还将中几两国的友谊深深植入了几内亚人民的心中。整个拉贝地区只有医疗队里的4名中国人,他们自己开荒种菜、自制面点,一边操劳工作,一般还要自己为生活而伤透脑筋。但是,赵爱民却自得其乐,他说自己的素质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发挥,既是医生又是厨师还是翻译,甚至还要做外交官。

如今,赵爱民医生依然奋战在非洲的热土上,他用医术、爱心谱写着无私的医者之歌;用热情、真诚讲述着自己无悔的人生故事。那一篇篇写在拉贝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个白衣战士的辛苦与甘甜。

(文章创作于2008-2010年赵爱民医生在第21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援助期间,收录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建院95周年纪念文集《往事撷英》)

(荐稿:周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