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路径导航: 首页 >>健康科普 >>老年科普

健康科普

小气球 大作用 ——古稀老人抗肺炎

来源:关节外科 骨肿瘤科 作者:张文晶 本页责编:曹翠峰,范晓,张洁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在高龄老人骨折出现并发症的病例中,髋部骨折出现并发症最为常见,其中又以股骨粗隆间骨折以及股骨颈骨折为主。老年人由于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退行病变,消化呼吸、修复等功能低下,很多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手术时会面对更大危险,其死亡率在成人骨折手术中占比最高。衰老的机体在接受外部打击后,易发生各种脏器的并发症及特殊的病情变化。坠积性肺炎就是这类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坠积性肺炎

坠积性肺炎常发生于长期卧床,脑梗塞后遗症,骨科手术之后的患者,以老年人最为多见。因为患者不能自主的翻身拍背,由于重力作用,痰液容易沉积在肺的底部,从而形成坠积性肺炎。由于肺部感染长期不愈,反复发作,因此其成为重症老年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据国外相关报道,其病死率达33%-71%。坠积性肺炎的致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具有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治疗效果欠佳等特点,且在临床上抗生素的耐药性日渐突出。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还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需引起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认真防治,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所以,重视患者术前、术后直至出院康复的整段时间内各环节的治疗和预防护理, 可使每位老年手术患者的并发症有效减少,更快地恢复健康。

结合临床实际,改变功能训练方法

肺炎常规护理中,我们一般以呼吸道护理和肺部功能训练为主,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检查心、肺功能,治疗并存症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给予患者扣背排痰,指导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患者预防性雾化吸入,促进排痰;同时进行早期肺部功能训练的指导,让患者吹气球,增加肺通气量,使肺充分膨胀,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但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部分老年患者在长期卧床,体弱无力的情况下,并不能通过吹气球来完成肺部功能的训练。因此,关节外科护理团队在住院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学习,借鉴应用气球吹摆法的肺功能锻炼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吹气球训练方法。

1_副本.jpg

气球吹摆功能训练为宁波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在缩唇呼吸的原理下自行设计的一种肺功能康复锻炼方法。该功能训练方法是护士将一直径约20cm的气球,悬挂在输液杆上,距离患者面部斜上方30-40cm处。患者深吸气后,对着气球缓慢吹气,使气球摆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维持较长的呼气时间。在进行气球吹摆锻炼的过程中,对于理解和配合能力较好的患者,可以结合腹式呼吸的方法,即用鼻缓慢深吸气后缩唇缓慢吹气,吸气时间与呼气时间比例为1:2。

为保证患者采取正确的呼吸方法,可指导患者将双手放在腹部,有助于感受吸气时腹部隆起,吹气时腹部下陷。除睡眠时间外,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气球吹摆训练5-10次/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护士在指导患者吸气与吹气的深度与频次在患者自身的能力范围内即可,患者之间不要相互攀比,避免过度用力、长时间憋气或过度换气,造成患者面部涨红、头部充血感或头晕等不适症状,保障训练的安全性。

相较以往训练方法,气球吹摆训练有哪些优点呢?

相较于以往单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利用气球吹摆法进行呼气和吸气训练具有一定规律性,训练效果可视化,有助于患者建立正确呼吸训练模式,使训练效率显著提高。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变化和舒适程度调整训练,操作步骤简单、安全、有效、趣味性强,在训练中不仅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肺功能,预防肺部感染发生,还能缓解心理压力,疏导负面情绪。

气球吹摆训练法将吹好的气球挂在输液杆上,患者随时看得到、想得起,提高了呼吸锻炼的依从性。相较于吹气球法,气球吹摆训练方法对于患者呼吸的力度相对缓和、可控,患者不会为了将气球吹大而长时间用力吹气、憋气,对于高龄患者、伴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的患者,此方法更安全、可靠。此外,气球吹摆训练方法不受场地限制,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患者出院后可在家属参与下继续进行,有效控制出院后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的发生。

关节外科护理人员通过使用色彩鲜艳的气球,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康复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缓解患病后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荐稿:王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