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肿瘤与癌性肠梗阻外科

科室新闻

梅雪争春未可降 线上线下话真章 ——“李雁教授团队--腹膜肿瘤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系列研讨会纪实

发表日期:2021-11-12 来源:腹膜肿瘤外科 作者:徐大钊,马茹,陈佳梅,林育林 本页责编:左彦

图片1.jpg

“黄杨倔强尤一色,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正值北方初冬时节,京城的初雪不期而遇,伴着漫天琼玉,2021年11月6日,李雁教授腹膜癌团队在腹膜肿瘤外科/病理科教研室,就《腹膜肿瘤学理论与实践》(李雁主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9 ISBN978-7-5189-8241-7)和《李雁教授专家团队腹膜癌腹膜后肿瘤病例精解》(李雁主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8 ISBN978-7-5189- 8095-6)等两部腹膜肿瘤学专著畅谈学术体会。

腹膜肿瘤学理论与实践》、《李雁教授专家团队腹膜癌腹膜后肿瘤病例精解》这两部专著,是李雁教授团队多年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科研成果的系统性总结。

首先,专著呈现了李雁教授团队在腹膜肿瘤领域的传承与开创性贡献。团队主笔了多项腹膜肿瘤的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填补了国内空白,引领了国内腹膜肿瘤的学术水准。此外通过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为国际腹膜肿瘤多项标准、共识的探索与制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成为国际腹膜肿瘤学术探索与推广的重要基地。

第二,该专著还体现了团队对腹膜肿瘤学术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标志着腹膜肿瘤学科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的学术体系的确立。

第三,对于国内腹膜肿瘤从业人员来说,该专著有助于系统学习、掌握、理解腹膜肿瘤学科的学术思想。正如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孔荣华主编在贺词中所言:“这两部专著的出版,是李雁教授团队践行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知识播种新时代土壤里的代表作。”对于有志于腹膜肿瘤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的青年学子,这些专著可以作为完整理解腹膜肿瘤学科思想的基础教材。

为体现此次学术活动的宣教意义,勉励青年人才的成长,李雁教授设计了“赠书”环节。他根据每位著者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学术贡献量体裁衣,创作了契合成长境遇而又蕴含鼓励的诗句,亲自撰写于专著的扉页(图1),并合影留念(图2)。

图片2.jpg

图1 李雁教授于《腹膜肿瘤学理论与实践》专著扉页亲自题词

图片3.jpg

图2 李雁教授与部分著者合影留念

在传承方面,李雁教授重点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和敬仰,献给博士导师汤钊猷院士的诗作为“求学十载多彷徨,幸遇恩师点迷津,问道半生始渐悟,再谱新篇话传承”(图3A);献给硕士导师杨国梁教授的诗句为“求学问道荆楚地,幸遇恩师传真经,今朝谱成新篇章,以文载道续传承”(图3B)。

图片4.jpg

图3 李雁教授献给导师汤钊猷院士和杨国梁教授诗词

在开拓方面,语重心长又饱含勉励与期盼,如赞誉梅列军博士的寄语“数字机前勤琢磨,实验室里苦钻研,透过现象看本质,火眼金睛真先锋”(图4A);鼓励杨肖军博士的寄语“十年磨一剑,刀锋功夫来,攻坚不畏难,只因秘笈传”(图4B);勉励黄超群博士寄语“十年寒窗读书苦,修成正果结善缘,著书立说求学问,征战癌魔立新功”(图4C);勉励孙建华博士寄语“为学九州求真知,行医巴楚传福音,五峰山里出玉璋,日月雕琢现荣光”(图4D);鼓励彭开文硕士的寄语“云贵高原出豪杰,山清水秀育英才,练就文武双全艺,造福一方成栋梁”(图4E);鼓励陈佳梅博士的诗词“辨病析理有奥妙,方寸图画探秘密,灵秀湖北多才女,雾里看花寻真迹”(图4F);勉励刘九洋博士的寄语“求真路上无坦途,问道过程有甘味,修得正果成佳缘,只为比翼飞向前”(图4G);鼓励唐利博士的诗句“实验室里求真知,文献海里寻新意,著书立说献箴言,师生传谊修正果”(图4H);鼓励刘洋博士的寄语“求学欧罗巴,问道东瀛洲,师生心相印,千里共婵娟”(图4I);激励张珏博士后的寄语“学贯中西医,闻道通古今,静待岁月时,花香溢京城”(图4J);寄望于洋硕士“手术室里春光短,无影灯下日月长,十年耕耘真功劲,静待硕果累累时”(图4K);厚望姬忠贺博士的“敦厚神韵远古传,历练修行谱新篇,博学慎思蕴大气,精雕细琢塑金身”(图4L);寄语李鑫宝硕士“勤能补拙是良训,博学慎思集大成,业绩全凭手创造,功名只有马上取”(图5A);期望杨智冉博士“学术路上不寂寞,创新探索无止境,繁杂本是原生态,得道方显真功夫”(图5B);激励林育林博士“金丝楠木生吴越,扎根燕京长青松,岁寒催得坚骨劲,只为来日成栋梁”(图5C);寄语马茹博士“自古周地出俊杰,今朝晋中满英才,马家有女初长成,牡丹苑里第一枝”(图5D);勉励徐大钊硕士“学术田园耕耘苦,只求春华与秋实,数据结果无小事,字里行间有大义”;鼓舞苏延冬硕士“高原黄土育栋梁,延河水甘滋神韵,博学悬壶济世医,心驰吐芳杏林时”(图5E);期许赵鑫硕士“塞上一棵小白杨,扎根京城发新枝,勤学文武双全艺,期待修成正果时”(图5F)。

图片5.jpg

图4 李雁教授寄语青年学子(A:梅列军;B:杨肖军;C:黄超群;D:孙建华;
E:彭开文;F:陈佳梅;G:刘九洋;H:唐利;I:刘洋;J:张珏;K:于洋;L:姬忠贺)

图片6.jpg

图5 李雁教授激励青年学子(A:李鑫宝;B:杨智冉;C:林育林;D:马茹;E:苏延冬;F:赵鑫)

在赠书仪式上,青年学子们畅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陈佳梅博士谈到:“在读研究生求知、求学期间,李老师不仅高标准、严要求地从科研素养、临床思维、技能操作等方面培养我们,还教会我们如何认真做好每一阶段的小事。李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勤勉、自律的行为,是一面模范的镜子,更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时刻领航”。杨智冉博士结合自己三年求学经历,谈到“李老师在我挫折时给予的支持与鼓励,使我磨砺出不畏困难的韧劲和勇气”,并展望了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共识与指南》的编撰以及NPM2蛋白免疫组化实验研究的工作计划。林育林博士表示“对于李老师的期许,我要继续努力,并落实到腹膜假黏液瘤分子病理实验研究中,希望通过努力能从一棵小树真正成长为科研领域的青松”。马茹博士有感于“牡丹苑里第一枝”的赞誉,说到:“作为李雁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招收的第一位硕博连读的女研究生,她会继续推进腹膜假黏液瘤病理图像分析相关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徐大钊硕士谈到进入课题组两年多来在科研素养、实验技术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他说:“任何进步都是点滴做出来的,任何学术观点、思想绝不会仅靠听听、想想就能得到或消化吸收,只能在实践苦干、点滴积累中才能有所得”。苏延冬硕士也结合自己撰写科研论文和临床工作的经历,深刻体会到课题组所强调的:“动手实干与埋头苦干、从一个数据、一个图表”开始的实践观点。赵鑫硕士也结合自己参与《腹膜假黏液瘤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脾切除术》课题的临床研究体会,表示“要从具体细节入手提高科研综合能力,进而强化科研思维”。吴合亮硕士和杨锐硕士也分别结合自己的科研、临床经历,表达了“硕士阶段服从管理规范和严格技术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观点。

李雁教授结合研究生的心得体会,做了总结发言。第一、著书立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是培育人才还是学术推广,都集中体现一个“干”字,从“翻译一篇文献、收集一例临床资料”等点滴做起,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我们临床科研中要自觉摒弃投机取巧、自作聪明、走捷径的主观倾向,踏实积累,培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求索精神。第二、培育人才要坚持严格的技术训练,系统的知识积累,反复的融会贯通。基本的科研技术和方法以外,在腹膜肿瘤学领域,重点要加强病理生理学的学习,须知病理学是认识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最根本的方法,加强病理学习,既要坚持肿瘤分子病理免疫病理等新领域研究,更要加强组织病理、大体病理的基本功锻炼。第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从事腹膜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要树立开阔的胸怀和视野。腹膜肿瘤学是几代人为之奋斗、开创的国内全新的肿瘤学科,我们不应该满足“跟随与模仿”,而要有“超越和开创”的精神,坚定中国人也可以做好“基础科研、临床学科建设”的自信(图6)。

微信图片_20211112160112.jpg

图6 李雁教授与参会人员合影

“围炉煮雪夜读书、庙堂高论连荆楚”,作为系列学术研讨会第二部分(图7),2021年11月7日晚上20时,李雁教授与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部分著者又展开一场线上学术交流会。皑皑白雪掩映下的初冬寒夜,大家线上线下,热烈论道,不时迸发出思想交流的火花,犹如韩娥余音,回味深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黄超群博士首先发言,他回忆自2009年就跟随李老师从事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肿瘤的临床探索工作,“当时工作之艰辛、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发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来做结尾勉励青年人坚定信念、点滴做起,共同推动腹膜肿瘤学科的发展。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杨肖军博士接着回顾了2006年4月,刚结束研究生复试,就马不停蹄地加入课题组,见证并参与了第一台由中科院武汉分院提供的腹腔热灌注仪器的接收、操作的全过程。面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他由衷感叹初创不易,但开拓更具挑战性。针对胃肠肿瘤外科略显浮躁的氛围,他提出“相对于盲目的创新,开创后的坚持更为重要”。他结合李老师十年如一日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称赞老师为“立功、立德、立言”似的人物,并用“颜楷”书写老师所有的寄语,表达对李老师的敬仰。

图片8.jpg

图7 李雁教授与武汉大学的部分著者线上视频会议合影

目前在日本工作的刘洋博士也远隔重洋发表感言,他首先回忆了跟随李老师从事腹膜肿瘤研究的艰苦与磨砺,由衷钦佩老师身上那股类似“宗教信仰”般的执着与投入,腹膜肿瘤细胞减灭术从CC 3、CC 2、CC 1直至CC 0,感叹初创时期的从0到1的艰辛与不易。接受规范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期已由原来的术后12-15个月,到现在达到5年生存期的患者近30%。他表示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观念、视野、思想的突破,而李老师正是思想领域的拓荒者。

在湖北恩施工作的孙建华博士也表示,跟随李老师期间,临床技术和理论学习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初创时期的参与者、见证者,他由衷钦佩李老师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严格规范与孜孜以求。他曾跟随李老师参与过北京中心的开创工作,虽然因各种原因没有继续留在北京,但从李老师身上学到的技术与思想,能够开枝散叶、学以致用,回到家乡恩施后,逐步建立了恩施地区的首个腹膜肿瘤诊疗中心。

刘九洋博士也深情回忆了求学、读研期间,李老师在基本病理学技术以及论文构思、整体行文等方面给予的指导令他受益匪浅。他由衷感激李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他生活与工作的影响。

贵阳人民医院的彭开文硕士结合目前贵州肿瘤诊疗现状,指出当前肿瘤外科领域存在的浮躁风气。对于腹膜肿瘤诊疗,当地虽然也开展了腹腔灌注化疗,但并非更契合肿瘤病理生理特点的热灌注化疗,多数肿瘤外科医生远远没有认识到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性和核心意义。他期待李老师能有机会莅临贵州,指导开展规范化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

重庆的唐利博士首先对于读研期间李老师给予她的学术指导与人生鼓励表示感谢,她说“李老师是我人生中的一本大书,直到目前的生活与工作我仍能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到智慧与力量。我特别羡慕在读的师弟、师妹们能每日耳濡目染地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与治学风范”。她表示腹膜肿瘤学科正是李老师直面临床疑难,通过切实解决临床难题,迎来了学科思想的开创与超越,并最终实现了腹膜肿瘤的学术梦想。虽然上学期间自己尚未理解腹膜肿瘤学科的临床意义,但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她由衷感慨规范化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为罹患腹膜肿瘤患者带来的新希望。她期盼李老师能有机会亲临重庆,为西南地区开展规范化的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进行技术指导与学术推广。

图片9.jpg

图8 李雁教授与部分研究生合影

李雁教授总结发言,首先对参与初创的各位研究生所取得成绩表示祝贺,对大家临床科研能力和饱满的工作状态感到欣慰,并称赞大家为“一地之选”、“一时之选”的英才。他表示大家的发言都是有感而发、真知灼见,对于新进课题组的研究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课。他认为腹膜肿瘤学科的成功经验,在于直面临床难题,勇于攻坚克难,抓住“关键科学问题”、提高“核心技术水平”两个基本点,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攻关。腹膜肿瘤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才培养。我们对于研究生培养坚持两个基本观点,一是,硕士研究生培养重点在于规范、严格的科研临床技术方法训练;二是,博士研究生培养重点在于学术思想建设。严格的技术训练和严谨的学术思想是辩证统一并融入人才成长的各个阶段。人才成长有五个阶段:安身立命,富足小康,闻达于乡,自我实现,忘我超越,这是一个难度依次增加、境界逐渐提高,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海的伟大征程。所培养的医学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从实践中渐悟、思考中顿悟的能力,形成做事、做市、做势、做世的境界格局。随着社会网络信息化的日新月异,腹膜肿瘤学科将越来越被同行及社会所认可,我们北京中心有意愿和能力为大家提供技术保障和思想情怀的支撑。《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便是我们团队推进学科体系建设、着力人才培养的最忠实愿景。希望每一位有志青年都用自己的行为和努力来践行学科梦想,闪耀学术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