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常岩芹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
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标记一共3对,即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或HBsAb)、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或HBeAb)、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或HBcAb)。由于核心抗原在血中不易测到,所以还剩两对半抗原抗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检查。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伴随着乙肝病毒存在。HBsAg阳性有一定传染性,若半年内不消失,即称慢性HBsAg携带者。HBsAg存在于唾液、汗液、乳汁、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如肝功能正常仅HBsAg阳性,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2.乙肝表面抗体(HBsAb):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它的阳性表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已经排除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但也有少数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了乙型肝炎,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或是乙肝病毒发生了变异。
3.e抗原(HBeAg):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可查出e抗原,它的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4.e抗体(HBeAb):它的阳性表明患者的传染性降低,病毒复制降低或缓解。也有个别人e抗体阳性,病情迁延不愈,多为感染了变异的乙肝病毒所致。
5.核心抗体(HBcAb):分HBc-IgM和HBc-IgG两种抗体,其中,低效价的HBc-IgG说明过去感染过乙肝病毒,高效价的HBc-IgM说明染上了急性乙肝,低效价的HBc-IgM说明是急性乙肝恢复期或慢性乙肝恶化期。
临床上常将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称之为“大三阳”。这类患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多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乙肝潜伏期、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在每个个体中都有其固有特征。诊治需综合判断,采取不同措施。HBsAg、HBe-Ab和HBc-Ab三项阳性就叫做“小三阳”。这类患者病毒复制已缓解,传染性弱,临床大多表示疾病在好转或恢复。尽管“小三阳”患者一般无需常规治疗,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要注意饮食、休息、不饮酒,定时复查复诊,做到心中有数。不过,临床上“小三阳”也常出现各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者,这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出现不断变异,原产生的抗体不能阻止病毒复制,或感染了其它亚型的乙肝病毒,或体内剧烈免疫紊乱,对这类患者需进一步深人全面诊治。
(网站责编MM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