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成功切除巨大结肠息肉
发表日期:2008-05-08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王沧海 本页责编:原驰
阅读:
|
春暖花开的四月,是放松心情、踏青出游的好日子,但对于山西大同的张女士来说,好像又回到了寒冷的严冬。
四月初,张女士因为大便带血,在当地接受了结肠镜检查,于乙状结肠发现了一枚巨大的息肉,病理证实息肉局部已经癌变,当地医生建议她开腹手术切除部分结肠,这对张女士一家来说,简直就像晴天霹雳。抱着来北京多咨询几家医院的想法,他们来到了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消化科的医护人员热情接待了他们。吴静主任、林香春副主任通过对结肠镜图片的仔细观察,发现息肉带有蒂,虽然顶端部分粘膜充血水肿,但蒂部和基底部的粘膜都很正常,具有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的机会。这让张女士看到了一线希望。
入住消化内科病房后,主管医生首先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了远处转移的可能。于四月十七日下午,林香春副主任操作结肠镜,吴主任和主管医生等医护人员站在张女士旁边,一方面安慰患者不要紧张,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认真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图像。结肠镜达到乙状结肠后,发现息肉直径达3cm,带有长蒂,进一步染色放大显示粘膜微形态。吴主任指示先以两枚钛夹进行头对头夹闭息肉长蒂的根部,阻断息肉的血流后,应用高频电刀在钛夹和息肉头部之间切除息肉,再用圈套器取出息肉。
术后观察一周,张女士感觉非常好,大便带血的现象完全消失了,没有发生事先交代可能出现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更让张女士一家欣喜的是:病理报告提示息肉切除很完整,癌变的部分仅位于粘膜浅层,没有向深部浸润,切缘无恶性病变。也就是说,这是一例早期癌,结肠镜下的电切术,完整干净地切除了癌变组织!
小提示:大肠息肉是结肠检查最常见的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人群总患病率30~50%,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肠镜下腺瘤性息肉直径一般为0.5~2cm,少数可大于3cm。随着内镜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内镜下微创切除息肉已成为一项常规的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患者痛苦小,花费也少,还达到了治疗目的。

(网站责编:MM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