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患者的故事】病人无小事 事事皆落实
选择护士这份职业,源于我内心由衷地热爱。最初,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的时候,觉得护士工作是遵医嘱给药。直到参加工作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一次抢救,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工作第一年,科里有个术后突发肺栓塞的患者,老师们进去抢救,我被叫出去拿抢救用物。当我跑出病房门口的时候,突然看见被抢救者的家属双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面冲着墙在不停祈祷。那一刻,我愣住了……患者家属听到有人出来了,她转过身,用祈盼的眼神看着我,嘴里不停地说着“救救他!救救他!”我眼眶瞬间湿润了,对着家属使劲点头。她又转过身,继续跪在地上祈祷。我深吸了一口气,快步去拿抢救物品。家属跪在地上祈祷的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如今十六年过去了,我仍清晰地记得当天的场景。在那时候,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操作,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在抢救的时候给病人赢得一点点时间。在后来的工作中,我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对各项操作勤加练习,熟悉各种应急预案,向前辈们积极总结经验,逐渐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直到听到病人说“我就想让刘护士来给我安针!”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她是一个肠癌术后需要化疗的患者,那一次正好我是她的责任护士,我按照护理常规对其进行输液港的8455线路检测中心。输液港针刚扎上,正准备抽回血,她激动地说:“刘护士,你扎的针竟然一点都不疼,真的!一点都不疼,特别好!”我以为她只是寒暄几句,没想到待她下个化疗周期来的时候,逢病人就说“刘护士扎针一点都不疼!”反倒弄得我有点不好意思。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那一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那一刻,是病人对你工作能力的认可,是最大的鼓励!
专业的工作能力,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机械地护理操作,还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有一次,我在巡视病房,看见一个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我上前问他:“你这样躺着难受不难受?”病人皱着眉头回答我:“嗯嗯,难受!”“你可以动动,翻翻身,抬抬屁股。”病人说:“能动了吗?”“嗯嗯,可以动了!”我肯定地点点头。“为什么不敢动呢?”“手术后不是不能动吗?”我不知道下面该说什么,只是轻轻地拍了拍他,“可以动!没问题!”
在护士眼里,一些常识性的小知识在病人那里就是特别大的事情,需要你耐心细致地告诉他该怎么做,有时就像照顾呵护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也许就是你的一句“你现在可以翻身了,不用这样直挺挺的躺着!”“你可以把枕头枕上了!”“你今天可以在床边活动了!”就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加速患者的康复,成为患者当天的“小确幸”。巡视病房时,我随口问她:“您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吧?”她却突然问我:“护士,我今天能喝水了吗?”待我向医生确认过后告诉她:“可以喝水了,但要少量多次地喝,每次20-30ml。给你一个小量杯,自己量着喝。有什么不明白的再问”她会冲着你甜甜地笑,说着:“谢谢!”
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关系着患者的就诊体验。他有可能是第一次来医院,什么都不知道,需要护士带着他一步一步地进行。空腹来的能不能及时抽血?抽完血之后能不能订餐?他的病情可以定什么样的餐?开水去哪里打?检查需要注意什么等等,统统都需要护士耐心解答。他有可能是老病人,虽然已对各种流程都较熟悉,也会有“意外情况出现”。不管是第几次来医院,我们护士都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照护,真正做到“病人无小事,事事皆落实。”
随着医院推出“互联网+金牌护士”上门服务,此举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带来了全新体验:足不出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护士的上门服务。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专科护理门诊,给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延续性地照护,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护士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自我价值。愿自己热爱的护理工作:不改初心,蓬勃发展!
(荐稿: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