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患者的故事】 一朵“先锋梅”迎风傲雪在“疫”线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不惧严寒、坚强不屈的顽强精神一直以来为世人所熟知。作为一名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上的使命与责任,以梅之精神时刻鞭策自己,与众多医务工作者共克时艰,坚守疫情战线,打赢疫情攻坚战。
做一朵“先锋梅”,迎风傲雪挺“疫”线,用奋斗书写“初心”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疫情面前,我们个人的力量也许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承担起医务人员的使命与责任,我们的力量就可以构成坚固城墙,守护每一位人民的生命安全。
2022年5月,为防止疫情大面积扩散,及时切断疫情感染源头,北京多地实行三天两检政策,核酸检测也变成了常态化工作。由于需要检测的人数太多,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各个社区成立了自己的核酸检测点,这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进行每日检测。在此人手紧缺时刻,我积极参与院内组织的支援社区任务,参与社区核酸检测工作,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守在抗疫前线。
在工作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为年迈的老人准备凳子,让他们在等候途中可以暂时休息;为需要上网课的孩子开辟绿色通道,延长检测时间,保证他们在不耽误上课的前提下,都能及时参与核酸检测。同时,我们积极8455线路检测中心现场秩序,保证排队间隔,严防插队现象,安抚排队人群的情绪,井然有序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深入社区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责任,我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为人民服务,深入基层为人民办实事。
做一朵“战斗梅”,攻坚克难战“疫”线,用无畏描绘“担当”画卷。
随着2022年12月国家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我作为医护人员迎来了新形势、新挑战。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医护人员。”随着感染人数暴增,医院人满为患。为适应防疫需要,我院成立了感染病房,接待新冠重症感染患者。感染病房的工作很累,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但我不惧、不怠。自感染病房成立之初,我便毅然成为了一名抗疫一线的工作者。
感染病房的患者需要更多的照顾,工作较以前更加忙碌了。我心里始终记得患者的输液时间、吃药时间、身体状况,却忘记了我也是一个凡人,也需要休息。
在工作期间,病房曾住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突发消化道出血同时又感染新冠病毒,无法进食,生活不能自理,备受病痛折磨。我经常向她说些鼓励的话,安抚她的情绪;闲暇时陪她聊天,舒缓她的心情;在她需要我的帮助时及时出现,向她伸出援手。在所有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老奶奶病情逐渐好转,很快康复出院。看着她康复出院的佝偻背影,我突然明白了行医的意义。
做一朵“守护梅”,尽心尽力守“疫”线,用坚守奏响“为民”乐章。
今年一月是疫情感染最高发的时期。我秉持着“我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信念,转战发热门诊,再次踏上抗疫一线。
发热门诊有很多高热患者,尤其是一些患有并发症的老人,需要时时刻刻检测身体状况。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病人将生命托付于我,我便加倍勤奋工作,守护病人的健康,时时刻刻不敢懈怠。
在发热门诊内,有些老人的防疫意识较差,经常摘下口罩,但是对于发热患者来说,被感染和传播病毒的风险很大。面对这种危险情况,我便费尽心思地用语言和手势进行劝说和宣教。最初,每日患者总数高达两百余人,忙碌的工作,虽然身体很累,但内心总有一团火在烧,我觉得自己有无穷的精力可以投入工作,我可以把我所有的时间都献给我的病人和我热爱的医疗事业。
长期身处一线,我有时也会害怕,也会彷徨,但更多的是内心的坚定和对患者的尽心尽力。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护理工作者,我的力量有限,但我相信涓滴汇海,聚沙成塔,只要我们心在一起,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打赢疫情攻坚战。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从梅花开始。在抗“疫”关键时期,我用信念坚守岗位、奋勇向前,与人民群众一起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共迎温暖明天。
(荐稿: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