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路径导航: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平行病历】用爱照耀康复的路

发表日期:2023-08-28 来源:乳腺外科 作者:袁可玉 本页责编:左彦

第一次看到张女士是在一个忙碌的周一上午,阳光透过大面积的玻璃窗落在她的病床上,洒着春日的温暖,而她却面色凝重,眉头紧锁,默默地看着地板一声不吭。

似乎是感受到我的到来,她抬起头带着一点不安和些许无措。我赶忙自我介绍“您好,我是袁大夫,是李主任团队的一员,之后也是由我们团队来负责您后续的诊疗,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与我们沟通”。

她眼底一闪而过的光芒,很快被忧伤遮掩,和我说起她其实早在五年前就发现左乳头分泌淡黄色液体,可不痛不痒也不妨碍日常工作便没怎么在意,每天忙忙碌碌的就把这事儿完全忘了。要不是两周前偶得清闲,心血来潮去做了个体检,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讲到这里她再也忍不住啜泣起来,“做了病理,说是癌”,布满纹路的手掌停留在眼角,迟迟无法挪开。

“真的是癌吗,会不会诊错了,我身体一直很好,从来没去过医院。我还有一家人要照顾,要是倒下了他们可怎么办啊。爱人早就去世了,全家靠我打工挣钱,女儿才考上大学,我得看着她毕了业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家里老母亲也得养老送终,我都不敢告诉他们生病了,我要是死了,他们的天就塌了”。

她转过身颤抖地从身后的塑料袋里拿出一沓厚厚的单据,最上面的正是那张病理报告单。她的眼泪一滴滴砸在纸上,我忽得被那上面的粉紫色图片晃了一下,好像被针刺到,猛地心一痛。

我们心里都明白,病理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层层审核出具的报告无疑是乳腺癌的确凿证据,但在这个时候一切解释和剖析都是徒劳的。

“不治了,我不治了,不治了,治不好人财两空,还不如给家里留点积蓄”她嘟囔着,猛地站起身,想收拾行李,又忽而抓住我的手,那双手有力却依旧颤抖,“我还能治吗?大夫,还有得治吗?有必要治吗?还能活多久?”她一连串抛出好几个问题,迫切地想得到答案。

想治病就意味着要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焦急的目光中,有犹豫也有求生的欲望。这是在大多数肿瘤病人身上都会出现的复杂情绪。我准备从专业角度出发,和她详细讲述疾病的生存率和死亡率,并告诉她任何措施都不能百分百避免肿瘤的复发。但当我望向她,目光相遇的一瞬间,我突然有些害怕,害怕这些冰冷的字眼夺走她治疗的信心,顿时感到手足无措。

李主任听闻病人情绪激动立马赶了过来,对情况做了细致的了解后告诉患者:“虽然现阶段的医疗技术还无法完全治愈癌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依旧对它束手无措,谈癌色变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尤其是乳腺癌,现在的5年生存率已经突破了80%,高效低毒的新药、新技术快速涌现,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类慢性疾病来治疗和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通过了解您的病史,阅读您的检查报告,我们认为您的疾病还处在早期阶段,并没有发现它扩散,如果及时手术并进行后续治疗还是能够控制住病情,取得良好效果的。”

张女士双手使劲地握了握,脸上这才浮现出笑意。她不再惶恐,准备坚定地直面疾病,她知道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塌,也不会塌。

李主任轻轻拍了拍她肩膀,“那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再详细地聊一聊吗?”她重重地点头,红着眼睛,小心翼翼地开口“可我还是有点害怕,可以叫我表妹一起来听吗?她很担心我,一直在病房外边等着。”

作为医生,我们往往会建议病人在家属陪同下倾听病情和治疗方案。疾病已经让他们备受打击,但家人的陪伴和关爱会是他们生命的光,照亮他们抗癌的路。

知晓了病情,对治疗方案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张女士终于咧开嘴笑了“一定配合治疗,命就交在你们手里了”。她看了看表妹,又看了看身边坐着的几位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们,忍不住再次掩面哭泣。不过这次她说:“我是激动的,能遇到李主任团队的医生和护士真是太幸运了”。

事后,李主任告诉我们,患者对疾病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对疾病本身的认知也需要时间。这期间他们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鼓励和肯定,需要情绪上的支持,一味的罗列数据不但没有用处,还会增加他们对疾病的恐惧,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消极心态,这对诊疗非常不利。

张女士的手术如期进行,非常顺利。

这之后因为工作调整,我们再见面已经是她来医院做最后一次化疗了。查房的时候,她灿烂地笑着,脸上的阴霾早已没了踪影,她热烈地拥抱我们每个人。“最后一次,胜利在望”,声音穿透整个病房,铿锵有力,像一句口号,刻在心里。

正值盛夏,阳光依旧铺了满床,而她已然改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