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新闻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腹膜肿瘤外科实习有感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医学路漫漫,在腹膜肿瘤外科实习的4周无疑成为了我外科学习生涯的又一个起点,让我再一次真切地触摸到了临床的魅力。
理论与实践
腹膜肿瘤外科是我实习的最后一个外科,但我依然时常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的差异感到无措。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过程并不容易,但在科室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慢慢适应并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理论知识的扎实是一切的基础——安松林主任医师日常的“突袭提问”深刻地教给我这一点,无论是写在外科学书本上与本科室直接相关的内容,还是更为基础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知识,都是一名医学生必须夯实的地基。安老师的提问同样不拘于书本上的某一章、某一节,不论考点或重点,横跨基础科目与临床经验相交叉,意在教会我作为一名医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牢记是永远不能松懈的长期学习,而且视线不能只停留在本科室的“一亩三分地”,各个学科的融会贯通、临床思维的建立才是向医生转变的开始。临床是复杂且多变的,病人也不会像总结整理好的《外科学》一样井井有条,一名临床医生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主动学习、深耕不辍,这也勉励我无论何时,只要还在从事医学行业,就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比起理论知识的回顾,作为将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实践部分则更是临床实习的核心所在。张新静老师从最基础的问病史、查体、写病历、换药、术前谈话一步步教起,将诊断学、外科学、医患沟通课上讲到的知识具像化,带我在一次次实践中熟练起来,最终让我达到能独立完成的水平。同组的姬忠贺老师和李鑫宝老师以及来科室进修交流的伊曼老师也常常给我充足的锻炼机会并耐心细致地带教,帮助我熟悉拆线、导尿等操作流程,带领我第一次在手术台上练习缝合、传授技巧并令我逐渐熟练,告诉我无菌意识必须成为外科医生的“下意识”……每一次的提醒、观察、尝试、犯错或成功都像是在帮我紧弦——要时刻记住每一次经验教训,思维要缜密、行动要谨慎。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观察、学习、尝试、总结的过程,而在腹膜肿瘤外科实习的短短4周里,各位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示范和认真带教为我开了个好头,让我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同时,也懂得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有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细心观察、大胆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在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责任与满足
从茫然的早交班到注意聆听本组病人的引流量、生命体征、有无特殊情况,从旁听查房到着意提前查阅病历和重要辅助检查结果、注意李雁主任提问的侧重点,并默默记录整理成管理病人的基本框架,这些改变和领会来源于安松林老师的言传身教,也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对病人负责。
为了让我更加熟悉从收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安松林老师让我在张新静老师的帮助下具体管理一个病人,我也因此对医生的责任心以及对病人的牵挂有了切身体验。从收病人入院开始,问诊查体以帮助我掌握病人的入院情况,积极查阅回报的检查结果,与老师讨论并提出疑问,跟老师们一起上台完成病人的手术,术后换药拔管以至出院。经过这样一个完成的过程,我深深感受到了病人交托在我手中的信任,以及肩上沉重的责任,安老师用管理一个病人的方式让我对医生承载的希望和寄托、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体会,也让我对临床医学的态度再次充满了严谨和敬畏。
腹膜肿瘤外科收治的病人常常病情复杂,再加上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以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每一位病人的诊疗经过都像是一场又一场未知的挑战。在实习过程中,我曾遇到多重耐药菌感染伴急性肾损伤几度往返ICU的病人,也曾遇到在手术台上打开腹腔后约有3000ml果冻状黏液的病人,他们的病情不一,术前术中术后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但一直不变的是他们对求生的希望和医生们全力奋战的身影。我想这同样是我实习过程中难以忘怀、永远铭记的经历,也是会在未来的学习路上不断敦促我前进的动力。
在腹膜肿瘤外科实习的过程中,病人的殷切期望和师长的悉心教授都帮助我在真正进入临床的学习道路上踏出了第一步。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未来需要我脚踏实地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