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了要不要“扶不扶”?
我们知道,跌倒对老年人的影响非常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个部件儿开始逐步老化。老年人的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一旦发生跌倒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骨折和头部受伤等,严重的会威胁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日常活动及独立生活能力,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实际生活中,老年人跌倒的频率非常高。据美国亚特兰大疾病防控中心调查,每年65岁以上老人,每3人中就有1人有跌倒的经历。
那么,老年人跌倒我们是不是应该马上扶起来呢?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来看看错误的急救做法:
看到老人跌倒,好心人会下意识地去扶起老人,这是不对的!切不可急于搀扶,否则可能会帮倒忙,应先询问老人的情况。
老人多有骨质疏松,跌倒后极有可能已造成了骨折。因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跌倒的老年人,盲目的扶起老人,还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
正确的急救做法:
1、首先要观察老年人的表情和神态。如其神志清醒,可询问其摔倒的原因,然后给予帮助。如是心绞痛发作,可协助其服下随身携带的急救药品。
2、要判断跌倒是不是因猝死导致的。平素健康或病情稳定的老年人,若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应视为猝死。对发生猝死的患者应立即使其平卧在地面上,严禁搬动。同时,要马上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术,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3、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跌倒要警惕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脑卒中常表现为头昏、眩晕、一侧肢体无力、偏瘫、运动障碍等。此时,应尽可能避免搬动患者,更不能抱住患者的身体进行摇晃。
正确的做法是:若患者坐在地上尚未完全倒下,可搬来椅子将其支撑住,或直接上前将其扶住。若患者已完全倒地,可将其缓缓调整到仰卧位,同时小心地将其头面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其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发生窒息。
4、判断有无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跌倒后急忙扶起,可加重损伤和骨骼错位,还会损伤骨折周围软组织神经。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还可能损伤脊髓,导致病人截瘫。应认真检查,明确骨折部位,让病人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按骨折处理原则进行止血、止痛、包扎固定;对疑为脊柱骨折的病人,在搬运时,严禁一个抱头,另一个抬脚的错误动作,经初步处理后,再送院治疗。
骨折后的固定方法:一种简易有效的固定方法是让伤员平卧,在患者的伤侧大腿根部和腰部下面垫一块木板,没有木板的话用硬的平的东西也可,再用几条绷带或布带分别绕腰部、受伤大腿根部和膝盖上部包扎,使木板不能移动。这样使髋关节得到固定而不会移位,又不影响膝关节和头、胸部的活动。
不同骨折的急救方法
1、要判断跌倒后是否发生了骨折。老年人跌倒后最易造成手腕部、大腿部骨折,及胸腰段脊椎压缩性骨折。当老年人跌倒后发生骨折时也不要急于将其扶起。因为处理不当不但会加重其损伤和骨骼错位,还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残疾,如脊柱骨折的患者在搬动过程中极易损及脊髓,而导致截瘫。
2、如果有腰痛,怀疑有腰椎骨折,应在该处用枕或卷折好的毛毯垫好,使脊柱避免屈曲,压迫脊髓。
3、如果怀疑有股骨颈骨折,应用木板固定骨折部位。木板长度相当于腋下到足跟处,在腋下及木板端,包好衬垫物,在胸廓部及骨盆部作环形包扎两周。
4、其他部位骨折,可用两条木板夹住骨折,上、中、下三部位用绷带固定。
5、头颅损伤,有耳鼻出血者,不要用纱布、棉花、手帕去堵塞,否则可导致颅内高压,并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