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百科
让人闻之色变的心脏浩劫——电风暴
如果说,医学领域存在很多“不明觉厉”的严重疾病,那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则是医护人员闻之色变的一种心脏急症——电风暴。近日,北京世纪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的女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电风暴。监护室团队用非凡的专业技能和迅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经过30余次的除颤治疗,最终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患者电风暴发作时的心电图
电风暴是什么?
电风暴(ES)又称室速/室颤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ES、心室ES。2020年《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将ES定义为:24小时内持续性室速/室颤反复发作3次或以上,需要治疗干预以终止发作。
电风暴为什么会发生?
电风暴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已证实心肌损伤、神经体液变化、浦肯野纤维异常、钙通道异常等是引起ES的主要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基础,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发生电风暴的促发因素。此外,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等其他系统性疾病也可能诱发电风暴。
患者有哪些症状?
在电风暴发作期,患者会出现急性发作性昏厥、胸痛、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血压下降(早期可能升高)、紫绀、抽搐等,甚至心脏停搏和死亡。因此,在电风暴急性发作时,若患者出现无脉搏情况,应首先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在确认呼吸心跳停止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同时,尽早进行电除颤,以迅速恢复正常心律。CPR与电除颤应尽可能迅速、高效地交替进行,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有效抢救。在电除颤和心肺复苏后,待患者血流动力学恢复稳定,可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和其他支持性措施,确保对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如何科学应对?
一、药物治疗:
电风暴发作时,紧急电除颤治疗的同时,也应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指出,所有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ES患者均应考虑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及利多卡因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ES的主要方法,它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平衡细胞膜上离子通道。
2.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室速患者首选,但应避免在QT间期延长患者中使用。此药在不伴血流动力学不稳的多形性室速中应用时需监测QT间期。
3.利多卡因:适用于急性心肌缺血背景下的室速/室颤,但在合并心动过缓或严重心肌损伤时应谨慎,避免心脏抑制过度。
4.盐酸尼非卡兰:盐酸尼非卡兰是一种钾离子通道阻滞剂,通过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复极时程来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目前在中国的临床应用相对有限,多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二、镇静治疗:
镇静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阻断室颤-除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室颤的恶性循环,对于减轻患者反复被电击的痛苦也很重要。常用药物有咪达唑仑、地西泮、右美托咪定等,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药物对血压、心率和呼吸的影响。
三、非药物治疗:
1.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与心脏再同步复律除颤器(CRT-D)治疗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提到,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是对于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
2.导管消融术(CA)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
对于使用胺碘酮或长VT间隙的患者,CA对于减少ES的发生有益。SBRT是指引导高度聚焦的外部束放射,精准地造成明确界定的组织体积受损,克服了导管消融的消融深度有限的缺点。
3.介入治疗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引起电风暴的发生,因此有学者研究,在几个不同的水平中断自主神经系统可能能控制ES,包括左或双侧心脏去交感神经术(CSD)、胸椎硬膜外麻醉(TEA)、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去交感神经术(RDN)。
结语:
电风暴是一种预后不良的危及生命的医学急症,有多种疾病可诱发。电风暴的发生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抢救时机尤为重要。在此例抢救中,需要医护人员快速、准确识别心电图,AED的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除此之外,医护配合,准确使用各种转律药物、充分镇静,并做好循环支持,必要时使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荐稿:徐东妮,王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