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青年讲堂】讲党史故事 做世纪青年
——红色的品德--朱德元帅
【主讲人】消化内科,王苗苗,医师,28岁,内科第一团支部书记。
【题目】红色的品德--朱德元帅
【讲稿内容】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8455线路检测中心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有许许多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为我们树立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精神标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信仰殿堂中,就安放着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政德典范。他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开国元勋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朱德元帅。
一说起朱德,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往往是一个勤俭朴实的农民,又或者是吃苦耐劳的军人,这样一种形象。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以前,朱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旧式军阀。他拥有滇军少将旅长的头衔,享受着每月2000大洋的俸禄。这与当时月薪只有8块大洋的北大图书管理员毛泽东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让朱德能坐享财富、地位与声望。然而,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当时的中国社会摆脱黑暗,而朱德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让朱德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新思潮,也让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用朱德自己的话说“那时我已认清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唯一的出路了”。
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朱德的入党之路却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1922年7月的一天,朱德只身一人来到北平,他想要去见李大钊,要求加入李大钊参与组建的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可是,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李大钊的住处时,却发现门上挂着锁,原来李大钊已经到南方去了。于是朱德迅速南下,在上海见到了当时党的负责人陈独秀。
两人刚开始交谈的时候,陈独秀很认真地听朱德讲述着他自己少年时的贫苦生活,可当他得知朱德是滇军里的一名旅长时,脸色一下就沉了下来,眉头也皱起来了。墙上的法式挂钟在嘀嗒嘀嗒地快速转动,陈独秀感觉眼前的这个叫朱德的人是个“难题”。的确,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吸收更多的优秀人士参加进来,但也没想过要发展军阀部队里的人啊,何况还是个军官,这可真是件棘手的事情。长时间的沉默过后,陈独秀抬头看了看朱德,狠吸了一口烟,问朱德是否知道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区别在哪里。朱德沉思了片刻,铿锵有力地回答说:“如果为了个人的享受,我就不会来找共产党了,我可以回到军阀部队中去,可以成就个人的功名利禄,但我正因为要抛弃这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我才选择了共产党!”遗憾的是,朱德的激情陈述并没能打消陈独秀的顾虑,他的入党之路再一次遭遇了波折。
告别陈独秀出来,朱德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并没有放弃革命的理想和希望。终于,经过40多天的海上漂泊,朱德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这里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几经辗转,朱德在德国柏林见到了周恩来。
面对周恩来,朱德把自己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云南到北平、到上海,再到欧洲的过程一五一十地都说了出来。周恩来仔细地倾听着,还不时地在本子上做着记录。接下来的6天里,周恩来每天和朱德接触、交谈,渐渐地摸清了他的真实想法,知道他是舍弃了所有,一门心思要投入先进政党的怀抱。朱德的传奇经历和坚定意志深深地打动了周恩来。就这样,周恩来同意了朱德的入党要求,并亲自做了他的入党介绍人。
入党的那天是朱德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他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党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党。”
从入党的那一天起,朱德义无反顾地走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从那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员的名册上,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朱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这是朱德留给的我们最宝贵的大德品质。
朱德一生恪守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宗旨,不管自己的职务有多高,都要和战士们在一起,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井冈山时期,身为红四军军长,朱德经常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两大箩筐,一共100多斤粮食,和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同志们不忍心让他和年轻人一样受累,都劝他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不肯,于是有个同志就把他用的扁担给藏了起来。谁知,朱德却连夜动手,用毛竹赶做了一根新扁担,并在上面刻上了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第二天一早,他又扛着扁担和大伙儿一块儿去挑粮了。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实际行动,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和当地的老百姓,也让身处新时代的我们,看到了他爱兵如子、忠于人民的公德心。
清正廉洁是朱德的高尚品德。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共和国第一元帅,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到1976年逝世的这21年里,朱德从来都没有领过一分钱元帅级别的工资。他就是这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着廉洁修身、克己奉公的私德精神。
这就是朱德,他功高而不自居,位高而不自私,德高而不自显。他始终牢记着理想信念、保持着坚强党性;他时刻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并严格约束着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朱德的名字,曾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解读为红色的品德。的确,他的红色品德,就是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建设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