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党的故事
【老少携手讲述我与党的故事】 余生追梦
2008年5月我退休了,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自己还能做点儿什么呢?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义诊的志愿者队伍。
十三年来,我十七次参加志愿义诊活动,汶川、宁夏、内蒙、西藏、青海、陕西、甘肃、云南……等等老、少、边、穷地区都有我们义诊的足迹。
我到过连测血压是怎么一回事儿都不知道的偏远的草原牧区,也到过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造成先天性智力障碍高发的深山村寨;我到过有心电图机而无人会用的乡卫生院,也到过连血糖都查不了的县医院;我到过乡亲们拿出积攒下来喝的水给义诊大夫洗手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到过平均每一百平方公里才有一名执业医师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健康知识教育的缺失、就医难的程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匮乏的状况深深震撼了我,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特别是2011年在西藏米林县羌纳乡义诊的经历,曾给我留下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那次,从驻地到义诊点走了近三个小时,一下车,眼前黑压压一片,都是等着北京医生的藏族同胞。这里的乡卫生院是一间狭小简陋的小平房,义诊就安排在相对宽敞点儿的乡政府里,几张小学生的课桌就是我们的诊台。
同行的三名医生中只有我一个女性,妇女和孩子们全都排到了我的面前。我是神经科大夫,这时也只能变身为妇科、儿科和全科医师。我用从医40多年积累下来的临床经验,认真仔细地接待每一位患者,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案。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出一星半点儿的错。看肚子痛的孩子多,我就用课桌当诊查床给他们做检查。儿童脐周痛,最可能的是肠道寄生虫病,应该查一下大便,可卫生院唯一的医务人员告诉我,这儿只能做尿常规,其他什么都查不了。我只好给每一位患者写一份检查情况、治疗方案和进一步检查的建议交给他们。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妈妈,被人扶着艰难的走过来,气短、喘憋、不能平卧已很久了,听诊发现心率每分钟达130多次,还有频发早搏,双肺都有湿罗音,脚肿得像面包,已是重度心衰。但是她从未到医院看过病,这儿又做不了什么检查,是哪种心脏病?哪种心律失常?一时都无法确定。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只能因地制宜的先强心利尿扩管治疗心衰。但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人能挺过来吗?看着老奶奶微微点头合十表示感谢,大家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就这样大半天下来,我接诊了近百位患者。
返回住地的路上,汽车爆胎,抛锚在雅鲁藏布江边。在这一动就喘的高原上,在寒冷的江风里,我们一面不停地蹦跳着活动身体取暖,一面借夜晚雅鲁藏布江的诗情画意相互开着玩笑鼓劲儿,每个人的指甲和嘴唇都是青紫的。两个多小时以后,救援车终于来了。回到住地,已是深夜一点多了,匆匆吃了口饭,就想赶紧休息,可疲劳、受凉加上高原反应,我开始发烧,胸闷、心慌、头胀痛,难受极了。我悄悄加倍服用了感冒清热颗粒,裹着被子靠在床头发汗。第二天早上六点,感觉轻松了一些,就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去义诊。
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傍晚6点,义诊结束的时间到了,乡里的工作人员反复催促着我们。可是,屋里、院里都是风尘仆仆赶来看病的藏胞,我们不想让他们失望,更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不约而同的加快了看病的速度,都想再多看几个病人。七点多,天开始黑下来,工作人员有些急了,一面催促我们,替我们收拾东西,一面冲着院子里的人群大声喊着什么。当义诊终于结束的时候,藏族同胞们默默地给我们让出了一条路,走出来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战场上的逃兵,连多看他们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脚步格外沉重……心中结结实实地打上了一个结,多了份永远的愧疚:我要再来米林,再来羌纳,一定要让每一个前来就医的藏族同胞都满意而归。
2017年7月,公益活动再次走进西藏林芝地区。我带着揣了六年的心结,一路上思绪万千,眼前全是当年在羌纳乡义诊时的情景。
可从机场奔赴住地的路上,映入眼帘的一切都让我惊喜。记忆中那些破旧的房子不见了,新建的居民小区整齐、干净,漂亮的藏式小楼鳞次栉比。过去外来人没有地方住宿的小县城里,宾馆一家又一家。穿城而过的尼洋河上,泉州市援建的两座大桥把县城南北连接起来,河堤精美的护栏上镶嵌着LED彩灯,两岸草坪亭阁、绿树成荫;入夜,整座县城华灯齐放,璀璨的灯光映照在奔腾的尼洋河上,流光溢彩;街心广场上,人们随着超大液晶屏幕上播放的藏族歌舞跳着欢快的锅庄,这就是美丽、祥和的工布江达。
我去的义诊点在娘蒲乡,是工布江达县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乡卫生院是座干净整齐的二层楼,有六位医护人员,可以进行心电图、检验、超声波等基本检查,已实行了城乡居民医保政策。那天,来看病的藏胞也很多,但他们都衣着整洁,行色从容,带着平静的微笑排队等候。交谈中,他们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也都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还深入到当地的贫困居民家中送医、送药、送慰问品。在漂亮的藏式小楼前,我不敢相信这是贫困居民的家,带路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儿的房子都是政府援建的。我很惊讶,这个贫困家庭的7个孩子都在上学,原来政府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学校,实行了12-15年的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政府包揽了一切学杂费、食宿费。在设备完善的学校里,孩子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着美好的学习生活。
工布江达县的所见所闻,使我更加急切的想知道,羌纳乡的现状。那儿的志愿者传来的消息让我兴奋不已。微信照片中,羌纳乡卫生院也建得宽敞、漂亮,诊室整齐干净,有了各种基本检查设备和一支医务人员队伍。公益组织援建的母亲浴室已经揭牌,友谊医院、地坛医院的专家们带领的医疗队正在那里做包虫病的重点筛查……六年的时间,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藏胞看病不再难!曾经让我难以释怀的心结终于打开了。
这些年,我们的义诊活动也从最初的单纯送医送药,发展到举办健康学院,由高润林、张伯礼、郎景和等院士和知名专家授课培训各级医务人员;各学科专家示范手术带教专科医生;白内障、先心病、寄生虫病集中筛查,免费救治;建立远程会诊、医院间一帮一对口支援;公益组织捐助建立母亲浴室,改善妇女生活卫生状况;甚至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立等等、等等,从医院的医疗技术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到医院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着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民众的就医难问题。
身在其中,我能感受到:党对藏族同胞的关怀有多深,国家对藏区建设的投入有多大,全国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无私援助有多宝贵。我欣慰,这其中也有我奉献的一份小小的力量。
现在,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更富有理想、更勇于承担、更乐于奉献。我渴望再次踏上西部那片广袤的土地,继续尽己所能为那里的百姓义诊服务。我将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中国梦,继续我志愿者的脚步。
【人物简介】屈晓霞,女,共和国的同龄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青年感悟】曹翠峰,女,1984年4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医院宣传中心干部。
曾经问过屈晓霞主任,为什么退休了不到处玩玩颐养天年,反倒加入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义诊的志愿者队伍,一把年纪了还要四处奔波?她说,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会觉得惆怅、失意,身边人有的去老年大学,有的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这都不是她向往的。“与其重新学习一门陌生的学科,比如绘画、唱歌、跳舞,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擅长的医术去帮助更多的人,继续发挥余光余热呢?”2008年退休后,屈晓霞主任16次参加志愿义诊活动退休,义诊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的整个西部、西北部。
屈晓霞主任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和国的同龄人,她的人生经历见证了祖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见证了70余年的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正是这些有理想、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先辈们,在各个岗位上的恪尽职守、点滴奉献,才能汇聚成昂扬奋进的时代强音,换来今天的繁荣盛世。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热爱伟大祖国、担负时代的责任、用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为祖国医疗事业、人民健康奋斗终生。